少吃碳水化合物真的好?研究曝低碳恐增大腸癌風險!用1種纖維助防癌

這幾年,低醣、少碳水的飲食風潮夯到不行,這種象徵健康、減脂、無負擔的飲食模式備受矚目。但,碳水化合物真的那麼糟嗎?最近有研究給出不同的答案,醫師指出,低碳飲食可能反而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減碳不等於不碳 原型澱粉食物仍要適量攝取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表示,這裡談論的碳水化合物,並非指精緻糖、果糖、蔗糖等,而是如麵食、蔬菜、水果、米製品、地瓜、馬鈴薯等原型澱粉食物。「低碳水飲食」雖會減少這類食物的攝取,但研究結果建議,低碳飲食中仍應攝取一定程度的碳水化合物,或使用菊粉、菊苣纖維等膳食補充劑作為額外補充。
看更多:地瓜有多好?紅肉勝過黃肉!營養師私房吃法配1物吃 助消化更威
特定大腸桿菌菌株與低碳飲食 恐增加大腸癌風險
黃郁純進一步解釋,大腸桿菌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會破壞DNA雙螺旋結構,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025年3月發表在《天然微生物學》的研究中,實驗讓小鼠感染3種與結直腸癌相關的細菌(脆弱擬桿菌、肝螺旋桿菌和大腸桿菌菌株),並提供3種飲食模式:正常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和西式高脂高糖飲食。
結果顯示,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搭配產生大腸桿菌素的大腸桿菌菌株,才會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其他飲食相比,低碳飲食的小鼠出現更多可能癌變的結腸息肉,感染該菌株後,息肉數量更進一步增加,更出現癌變跡象。
看更多:1部位發炎恐是大腸癌警訊!左下腹痛小心憩室炎「摸肚皮都痛」
腸道微生物的甜蜜祕密 竟靠身體分泌葡萄糖
黃郁純表示,我們一直認為腸道微生物靠膳食纖維吸收養分,代謝短鏈脂肪酸,營造腸道良好環境。但2025年3月,日本神戶大學在《通訊醫學》發表研究指出,身體會透過隱藏途徑,祕密地向腸道細菌提供糖分,讓腸道微生物群獲取養分,代謝出人體所需但無法自行產生的必需化合物「短鏈脂肪酸」。
這項研究最初是要探討第二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卻意外發現血液會直接分泌葡萄糖到腸道中供細菌利用。這與先前《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促使我們吃糖的細胞就位於腸道中,能分辨真正的糖和人工甜味劑,而腸道細胞更偏好真實的糖。
低纖維飲食引發發炎反應 惡化腸道菌相
黃郁純指出,缺乏纖維的飲食會增加腸道炎症,改變腸道微生物群落,創造出適合壞菌,尤其是產生大腸桿菌素的大腸桿菌繁殖的環境。此外,低碳飲食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與結腸上皮細胞間的黏液層更薄,削弱保護屏障,使更多大腸桿菌素接觸結腸細胞,造成基因損傷並促進腫瘤生長。
同時,低纖維飲食引起的發炎,會增加一氧化氮產生,導致腸道中硝酸鹽含量升高,使大腸桿菌具生長優勢,進一步造成破壞。
看更多:你以為膳食纖維只是助排便?腸胃之外的驚人功效 每天吃25克身體大改造
低碳飲食不忘補充纖維 菊苣纖維逆轉促癌作用
黃郁純建議,研究中顯示,菊粉或菊苣纖維等膳食補充劑,可逆轉小鼠的許多促癌作用。若你正處於低碳飲食,或攝取大量紅肉蛋白質,不妨在飲食中添加含菊苣纖維的蔬果,如大蒜、蘆筍根、牛蒡、地瓜、蓮藕、洋蔥、山藥等,或攝取一些抗性澱粉食物、食用膳食纖維補充劑,不僅能兼顧體態,也能維持腸道菌相的穩定。
此為『問健康』程式碼區域,請勿修改更動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郁純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