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朱育嫻 整理
當我們想到巴金森氏症,腦中浮現的多是手抖、步伐不穩的模樣,但你可知道,這個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的不只是動作?從說話含糊、聲音變小,到吃東西會嗆、吞嚥困難,這些症狀可能是疾病進展的警訊,甚至導致致命併發症。
巴金森氏症常見於55~60歲開始發病,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典型症狀包括動作遲緩、顫抖、小碎步以及走路不穩。然而,隨著病情發展,控制語言與吞嚥的肌群也可能受到影響。
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指出,巴金森病患者常因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出現吞嚥困難,包括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變慢、喝水容易嗆咳、喉嚨卡異物感等。更嚴重者,甚至會無法有效咳出異物,導致反覆吸入性肺炎,進一步造成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孟昕也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疾病進展中後期,常出現語言和吞嚥障礙,說話變得含糊、語速變慢、聲音變小,使病人與他人溝通困難,也影響其社交與自信心。
竹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瑞榮提醒,吞嚥困難若導致無法進食或順利服藥,將加速病程惡化,患者因此營養攝取不足、藥效無法穩定發揮,增加死亡風險。他建議,一旦出現吞嚥異常,應及早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避免併發症發生。
吞嚥時肌肉無法協調,容易造成食物卡喉或誤入氣管,是引發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因素。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強調,若有進食變慢、吞嚥不順或喝水嗆咳等狀況,應儘速就醫評估。
看更多:巴金森氏症/醫師如何診斷?巴金森氏症會好嗎?4大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對於吞嚥功能退化的患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煜承建議,可在飲品中加入快凝劑,將液體變得稍微濃稠,減少嗆咳風險。這是照護中風與巴金森病患常見的方式,有助於改善進食安全性。
除了藥物治療外,運動與日常生活習慣調整也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巴金森氏症除了動作障礙,也可能伴隨姿勢性低血壓、便祕、睡眠障礙、情緒問題與認知退化等非運動症狀。及早介入,對改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規律運動可促進腦神經活化,達到延緩退化的效果。他建議每周運動至少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需足以讓心跳上升,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可透過智慧手環等工具監測心率,確保運動達標。
此外,步態凍僵是巴金森氏症另一項常見症狀,患者可能在起步或轉彎時突然定住,增加跌倒風險。簡崇曜指出,針對性訓練如重心轉移與下肢功能性肌力訓練,有助預防或改善此情況;這類訓練建議在病情尚穩定階段就開始介入,效果更佳。
看更多:太極拳助巴金森病友平衡不跌倒 「這個」姿勢是關鍵!強化核心不傷膝
醫師們一致強調,巴金森氏症的影響遠不只於動作障礙,若發現說話不清、聲音變小、進食時頻繁嗆咳,甚至體重無故下降等狀況,應儘早就醫診斷。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能大幅降低吸入性肺炎等致命併發症的風險。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