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8日
許佳惠 整理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再搔癢。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醫師馬聖翔指出,老翁經過皮膚檢查,發現他全身有多處抓痕與紅色丘疹,指縫及手腕等部位也出現脫屑與紅疹,手掌也有明顯的厚痂。進一步透過皮膚鏡檢查,可見典型的蟲隧道,並在皮膚刮屑中發現疥蟲,診斷為「結痂型疥瘡感染」。
疥瘡是一種由疥蟲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疾病,主要透過密切接觸傳播,尤其容易在家庭、養護機構及監所中造成群聚感染。感染疥蟲後,患者通常不會立即出現症狀,潛伏期可長達2-6周。其症狀主要來自人體對疥蟲及其排泄物所產生的延遲性過敏反應。通常疥蟲成蟲可以存活4-6周,每天會產下2-3個卵,總共產下40-50個卵,2-4天就會孵化產生6腳的幼蟲。
看更多:疥瘡傳染力強 治療後還會皮膚癢!這種疥瘡有上萬隻蟲在爬 3招避免疥蟲上身
而一旦開始過敏,就會出現劇烈搔癢,症狀在夜間特別明顯,會夜間劇癢、癢到會生氣的程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與生活品質。一般來說,典型疥瘡患者皮膚上約僅有10至15隻疥蟲。疥瘡所引起的皮疹,多以紅色、陳舊性的丘疹或結節表現。
病灶常分布於皺摺處及皮膚較柔軟的區域,包括手腕、指縫、腋下、肚臍周圍、乳頭周圍、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頭頸部則較少被侵犯。有時可在病灶區觀察到「蟲隧道」,為疥蟲於皮膚表層鑽行所留下的細小通道,為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看更多:皮膚癢到受不了 小心是疥瘡!接觸10~15分鐘小心被傳染
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年長的個案,可能出現結痂型疥瘡,其特徵為患部表面覆蓋大片厚痂,頭頸部也可能受到影響,且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搔癢症狀。這類患者身上可能帶有上千隻疥蟲,每克皮屑約4700隻疥蟲,傳染力極高,需要採取積極的治療與嚴格隔離措施,相較於典型疥瘡使用口服加外用抗疥蟲藥物治療僅需2周就能好轉,結痂型疥瘡往往需要密集治療好幾周。上述老翁就是這樣的案例,而且也傳染家人,所幸治療1個月後,搔癢獲得明顯改善。
由於疥瘡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與其他皮膚發炎疾病混淆,也增加了臨床診斷的困難性。疥瘡的治療以使用滅疥藥物為主,常見藥物包括外用藥如Permethrin或Jaline,以及口服藥物如ivermectin。
治療策略上,除了有症狀的患者外,同住家人即便尚未出現症狀,也建議一併接受預防性治療,以防潛伏期的疥蟲持續傳播。此外,患者的貼身衣物、床被單與毛巾等,建議用攝氏60度以上熱水浸泡超過10分鐘後清洗,或使用烘乾機高溫處理。如衣物不適合用高溫處理,則可密封於塑膠袋中置放一周。
看更多:蓋棉被會更癢!疥瘡像皮膚感冒天氣濕冷易發作 醫曝不用藥就能殺疥蟲妙招
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則指出,疥瘡相對容易發生在監獄、軍隊、機構等容易群聚感染的場所,因此除了這些地點要注意防護外,前往探視的親友,也要慎防交叉感染風險。馬聖翔提醒民眾,若出現長期未癒的全身性搔癢性紅疹,且同住家人也陸續出現類似症狀時,應警覺疥瘡感染之可能性,建議儘早就醫,由皮膚科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
◎ 圖片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馬聖翔醫師.陳志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