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0日
許佳惠 整理
台灣腎臟疾病高居不下,正確飲水習慣卻常被忽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指出,許多人終其一生因錯誤的飲水方式無形中損害腎臟健康,從運動後猛灌白開水,到晚餐後大量喝水,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習慣,實則可能是腎臟健康的隱形殺手。他列出10大傷腎喝水習慣,並提出正確解方。
當我們劇烈運動或泡溫泉後感到極度口渴,往往會本能地猛灌白開水解渴。然而,洪永祥提醒,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危險的「低血鈉症」。人體在大量流汗或腹瀉時,流失的不僅是水分,還包括鈉、鉀等重要電解質。此時若只補充白開水,會進一步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嚴重時可能引發頭痛、噁心,甚至昏迷和腦水腫。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記錄馬拉松選手因過量飲水而導致腦水腫昏倒的案例。他建議,大量流失體液後,應選擇低糖運動飲料或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鹽分,同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腎臟負擔加重。
看更多:清淡飲食真的好?這些症狀是低血鈉警告!血鈉「低於這值」會昏迷
許多人因不喜歡白開水的淡味,轉而大量飲用飲料或湯品。洪永祥指出,研究顯示長期用含糖飲料、碳酸飲料或加工茶飲取代水,會促進利尿作用,增加腎臟負擔,甚至提高蛋白尿與代謝症候群風險。而以湯品替代水分攝取可能帶來更大問題。大多數濃湯含有高濃度的飽和油脂、普林、熱量、鹽分和糖分,對腎臟的傷害甚至超過飲料。
他建議,日常水分攝取應以白開水為主,飲料攝取不應超過每日總液體攝取的10%,並應選擇無糖綠茶、黑咖啡等護腎天然飲料,湯品則以清淡天然調味為佳。
看更多:譚敦慈授「超商無毒養生術」天天1綠1白 喝咖啡黑+黑
忙碌的現代人常因白天工作繁忙而忽略飲水,計劃在晚上「補足」一天的水分攝取。洪永祥警告,晚餐後或睡前大量喝水會干擾睡眠,導致夜間頻尿。一旦睡眠品質受影響,腦下垂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無法有效濃縮尿液,進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使身體代謝與免疫功能下降,同時增加腎臟負擔。
為維護腎臟健康與睡眠品質,他建議晚餐後的飲水量應控制在每日總量的20%以內,睡前3小時則不宜飲用超過150毫升的水。
冬季或冷氣房等低溫環境會降低人體的口渴感,許多人因此整天只喝極少量的水。洪永祥解釋,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而缺水則導致血液濃縮、黏稠度升高,不僅使腎臟的過濾工作變得更加困難,還可能是冬季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在低溫環境中沒有明顯口渴感,洪永祥仍建議應主動保持飲水習慣,維持每2小時至少喝一次水的基本節奏,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運作。
許多長者因糖尿病、攝護腺肥大或骨盆底肌群退化等問題導致頻尿、急尿或尿失禁,為減少排尿困擾而刻意減少飲水。洪永祥強調,這種做法極為危險。原有的糖尿病或攝護腺肥大等問題本身就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若再減少飲水,將加速腎功能惡化,使一個健康問題演變為多重健康危機。
正確的做法是積極就醫解決頻尿問題,同時維持適當的飲水量,而非透過減少飲水來逃避排尿困擾。無論是否有頻尿問題,都不應減少每日的飲水頻率與總量。
看更多:排隊上廁所好麻煩 乾脆少喝水?專家曝殘尿積在膀胱更不妙 4保健這樣做
人體最缺水、血液最濃縮的時刻是早晨起床前。洪永祥解釋,為避免夜間頻繁起床排尿,大多數人晚餐後會減少水分攝取。然而,睡眠過程中身體仍持續流失水分,包括尿液生成和經呼吸道、汗腺的無感水分流失,尤其是有打鼾或夜間盜汗習慣的人。這種水分流失導致血液濃縮,不僅是清晨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常見原因,也會增加腎臟負擔。若延遲早晨第一杯水的攝取時間,只會延長身體處於危險狀態的時間。
洪永祥建議,睡前在床頭準備一瓶溫開水,夜間如廁後可小口補充水分。早晨醒來後,先坐在床上喝約250毫升的水,再緩慢起床,及早解除血液濃縮的風險。
看更多:溫水才養生?每天起床喝這種水,身體代謝大不同!醫師這樣建議
許多腎臟疾病患者迷信市售的氣泡水、礦泉水、海洋深層水或鹼性水等特殊瓶裝水具有保健功效。洪永祥指出,長期依賴瓶裝水不僅增加接觸塑膠微粒的風險,對於慢性腎衰竭患者而言,許多瓶裝水含有過多電解質如磷、鉀、鎂等,反而可能增加腎臟負擔。
最經濟實惠且健康的做法是將家中乾淨的自來水經過簡單過濾和煮沸處理後飲用,既省錢又能有效保護腎臟健康。
關於每日飲水量,洪永祥提供簡單的計算公式:體重的3%至4%。例如,60公斤的人每日應攝取1800至2400毫升水分,包括食物、水果、飲料和湯汁中的水分。對於有泌尿道結石體質、泌尿道感染、感冒、痛風或慢性腎衰竭等需要多喝水的情況,建議達到體重4%的水分攝取量。
然而,洪永祥特別強調,心臟衰竭、肺水腫、肝硬化、晚期慢性腎衰竭或已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必須嚴格限制水分攝取。這類患者的每日飲水總量應遵循「前一天24小時尿液總量+(500~700毫升)」的計算方式。若前一天尿量僅300毫升,當天的水分攝取應限制在800至1000毫升,過量飲水可能導致急性肺水腫,危及生命。
許多人誤以為大量飲水有助於改善腎功能,洪永祥在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每日飲水量高達4000至5000毫升。他警告,過量飲水除了可能引發電解質稀釋的低血鈉症和低血鉀外,還會導致「腎臟過勞」。
水分攝取過多會使腎臟進入「高過濾狀態」,短期內或許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腎絲球硬化,反而加速腎功能退化。對於慢性腎衰竭患者,洪永祥醫師仍建議依照體重3%至4%的公式計算飲水量,切勿過量。
儘管過量飲水有害,洪永祥指出,在臨床實踐中,最常見的飲水問題仍是長期水分攝取不足。許多成年人從小到大每日飲水量不到1000毫升,導致精神不佳、免疫力下降、代謝緩慢、易患三高和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和結石等問題,腎絲球過濾率也明顯低於同齡人。這種情況下的腎臟處於長期缺水狀態,加速老化過程。然而,由於習慣成自然,這些人往往不自覺飲水量不足,也從未認真計算過每日應攝取的水分量。洪永祥醫師提醒,等到感到口渴時,身體和腎臟往往已經處於嚴重缺水狀態。
他建議每個人應該記錄一整天的實際飲水量,確認是否達到體重3%至4%的標準。同時,養成隨身攜帶水壺的習慣,避免一次大量飲水,而是分次少量多次飲用,白天至少保持8次飲水頻率,才能真正保護腎臟健康。
看更多:喝水好處超多!醫教水分攝取4技巧 別在「這時間」喝水 當心隔天水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洪永祥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