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油怎麼用最好?她這用法護心血管、抗發炎、強肝臟、改善胰島素

吃對油居然能降膽固醇、提升腎功能?醫師分享一名55歲糖尿病、慢性腎衰竭患者雖然有吃藥,但長期血脂肪控制不佳,腎功能也持續降低,後來把家中的調和油改成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後,3個月內改善壞膽固醇、腎功能也維持良好。
忌口卻無法改善膽固醇、腎絲球過濾率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門診曾收治一名55歲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第三期患者,雖然血糖控制達標,但是每3個月回診時,無論是抽血、驗尿數字都不理想,尤其是壞膽固醇偏高在210左右,高了標準3倍;好膽固醇則偏低,雖然吃了超過半年的降血脂藥物,但因血脂肪控制不好,所以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都持續降低,尤其一年來,腎絲球過濾率由55分降到了35分。
洪永祥說,一開始一直認為患者是亂吃,也建議她快修正膽固醇,否則腎功能會掉很快,結果病人喊冤說已經減少外食了,連水餃、五花肉、雞皮、油炸、麵包、蛋糕幾乎都沒吃,也有規律運動,但就是降不下來。
後來病人3個月後再回診抽血,居然出現神奇大幅變化,除了壞膽固醇下降到標準數值,好膽固醇也大幅提升,而且蛋白尿下降、腎絲球過濾率也拉高至20分。
看更多:6周逆轉脂肪肝!研究推薦這樣吃 有效改善肝功能、降膽固醇
換掉大豆調和油改用橄欖油 膽固醇、腎功能都改善了
患者很開心分享,這3個月換掉了家中每天使用的大豆調和油,改用橄欖油,並且每天生飲20ml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其餘都沒變,沒想到效果這麼好。洪永祥說,從這天起,她的壞膽固醇也沒有失控過了,腎功能跟蛋白尿也都維持很好。
洪永祥說,從此之後,只要門診找不到原因的膽固醇難題,都直接叫病人換掉家中的烹調油,改用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而且3個月再回來抽血驗尿看看,很多案例數據都修正過來了。
洪永祥說,橄欖油自古以來一直是地中海飲食的核心成分,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用油之一。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因其未經精煉的純淨特性,保留了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酚、維生素 E 及其他抗氧化劑。
看更多:比日本還瘦!「這國家」天天吃飯麵、喝湯 肥胖率僅3% 不長肉原因曝
橄欖油功效護心血管、抗發炎、強肝臟、改善胰島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與營養學研究顯示,每天攝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具有多種健康益處,尤其是以生飲方式攝取時,其活性成分能夠更完整地被人體吸收並發揮作用。
洪永祥分享,為研究橄欖油對健康影響,自己深入探討橄欖油與人體健康相關的近20年文獻,並從數千篇研究中整理出橄欖油對人體的10大健康好處如下:
- 促進心血管健康:2013年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顯示,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而減少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中的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少血管炎症並改善內皮功能。研究顯示,長期食用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
- 強效抗發炎作用:2011年研究結論,慢性發炎被認為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之一。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含有橄欖苦苷,這種成分具有類似於布洛芬的抗發炎作用。研究顯示,每天攝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降低體內發炎標誌物。
- 改善腸道健康:2020年研究指出,橄欖油中的多酚可作為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幫助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發展。研究表明,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能促進有益菌(如乳酸菌與雙歧桿菌)增殖、抑制壞菌生長,並有助於緩解腸道發炎與腸躁症。
- 增強腦部健康與降低失智風險:根據2021年研究,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中的抗氧化劑可減少腦部氧化壓力,並有助於增強神經元健康。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攝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降低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風險。
- 幫助穩定血糖與降低糖尿病風險:2018年研究則發現,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飯後血糖波動。研究指出,每天攝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顯著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特別是在地中海飲食模式中。
- 促進體重管理:雖然橄欖油是高熱量食物,但研究顯示,其健康脂肪能提高飽足感,降低對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從而幫助體重管理。
- 保護肝臟健康: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具有肝臟保護作用,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風險。研究發現,長期攝取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可降低肝酶水平,減少脂肪肝的發生率。
- 增強免疫系統:根據2013年研究,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與抗發炎成分,能增強免疫系統對抗感染與疾病的能力。
- 改善皮膚與頭髮健康: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富含維生素E,能滋潤皮膚,減少皺紋與乾燥問題。此外,還有助於強化頭髮、防止斷裂與頭皮發炎。
- 可能延長壽命:根據2017年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為核心的地中海飲食模式與長壽有關。其抗發炎與抗氧化特性有助於降低慢性病風險,延長健康壽命。
看更多:更年期少吃2物恐自律神經失調、心悸、熱潮紅!平衡賀爾蒙快吃它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洪永祥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