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開心可能是腸子出問題!研究:每天吃這種水果,憂鬱風險降2成

情緒不好,問題可能不在心,而在腸。研究顯示,腸道製造九成血清素,菌相失衡不僅傷腸道,還會讓你情緒低落。腸道健康,其實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腦腸軸(GBA)作為人體內的雙向溝通系統,不僅影響消化功能,更直接關乎我們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腸道製造約90%的血清素,這種「快樂荷爾蒙」對於情緒調節扮演關鍵角色。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導致血清素減少,進而引發焦慮與情緒低落,這突顯了維持腸道健康對心理狀態的重要性。
腸道微生物與血清素生成的關鍵連結
腸腦軸是連接腸道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複雜雙向通訊網絡,涵蓋神經、荷爾蒙和免疫機制。黃郁純表示,2025年韓國研究指出,人體約90%的血清素在腸道的腸嗜鉻細胞中合成,這過程需依賴色胺酸羥化酶1(TPH1)將色胺酸轉化為血清素。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s)能增強TPH1的表達,促進血清素合成。此外,這些短鏈脂肪酸還能調節迷走神經活動和血清素轉運體的表達,進一步強化腸腦軸連結。黃郁純解釋,腸道微生物愈豐富、短鏈脂肪酸產量愈多,血清素轉換就愈活躍,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也會相對減少。
看更多:如何讓心情瞬間變好?15個小習慣帶來幸福感 減少憂鬱機率順便降血壓
益生菌補充有效改善情緒問題
2025年《NPJ心理健康研究》發表的研究為腸腦軸與情緒健康提供了新證據。研究團隊招募88名志願者進行實驗,一半參與者服用含9種常見細菌菌株的益生菌,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持續4周。
研究結果指出,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的參與者報告的焦慮、壓力、疲勞或憂鬱等負面情緒明顯減少。黃郁純分析,補充益生菌不僅能培養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或幫助其恢復健康狀態,同時還能正面影響必需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腸道微生物不僅影響血清素的合成,還與多巴胺、GABA和麩胺酸等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有關,這些物質共同調節情緒和認知功能。透過益生菌的補充,可以增強腸道健康,進而提升整體心理狀態。
看更多:更年期為何情緒狂飆?醫授紓壓4招 這樣吃出好心情 1國產魚特別推薦
柑橘水果與憂鬱症風險的關聯
關於飲食與情緒健康的關係,2024年發表於《BMC Microbiome》的研究揭示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黃郁純表示,研究發現食用柑橘類水果與憂鬱症風險之間存在獨特聯繫,每天攝取1份柑橘可能使憂鬱症風險降低約20%。
研究進一步指出,柑橘獨有的微生物名為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未罹患憂鬱症者的腸道中較為常見;這種細菌可能通過腸腦軸,減少發炎標記物來調節情緒。
黃郁純解釋,雖然這項研究並不是直接證明每天吃一個橘子就能改善心情,但它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也讓腦腸軸的概念得到進一步延伸。這些發現強調了特定食物對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看更多:果皮別丟!蘋果皮、葡萄籽、柑橘皮可穩定血糖、降血壓、抗發炎
生活壓力與腸道健康的平衡之道
黃郁純指出,現代生活充滿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上社群媒體帶來的容貌焦慮、對金錢與聲量的渴望、社會議題引發的網路爭執,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負面情緒累積。
「有時候我們需要放鬆心情、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同時為腸道提供健康的飲食習慣。」黃郁純建議。減少加工食品攝取、增加蔬果攝入量,能為腸道微生物創造更健康的環境。健康的腸道會透過腦腸軸的連結,回饋給我們更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郁純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