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才養生?每天起床喝這種水,身體代謝大不同!醫師這樣建議

當你口渴時,會喝冰水、常溫水,還是溫水?別以為喝水只是解渴這麼簡單,水的溫度其實會悄悄影響身體代謝、腸胃功能,甚至與疾病風險有關。醫師指出,選對水溫,對身體更有保護力。水該怎麼喝才對?
想維持健康,補充適量水分固然重要,但「水的溫度」同樣不能忽視。水溫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冰水約0~10度、常溫水介於15~20度之間、溫水則接近人體體溫,約35~40度,而熱飲通常高於65度。
忙碌校務中 喝水不隨便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鍾佳穎,是一位重視喝水習慣的人,他每天清晨從台北前往苗栗,即使一早面對堆積如山的公文和繁重校務,總不忘提醒自己定時喝水,並特別偏好喝「溫水」。他認為溫水不僅符合中醫養生觀點,對於身體代謝和維持健康也有幫助。
「我自己每天會注意水的品質和水溫。氣溫比較涼的時候,喝溫水會讓身體比較舒服。」鍾佳穎說,「人體有70%是水,選對溫度、喝得健康,對整體健康自然有正面幫助。」
看更多:壯世代女性「每天8杯水」保護泌尿道!快用4策略維持私密處健康
冷飲引發血管收縮 小心腸胃不適
對於水溫的選擇,不只是生活習慣,更有科學根據。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元指出,若飲用溫度超過65度的熱飲,會顯著增加食道癌風險。「高溫會破壞食道黏膜,長期反覆刺激可能導致病變。」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將「超過65度的熱飲」列為可能致癌物,提醒民眾熱咖啡或熱茶應稍微放涼再飲用,避免燙傷口腔或舌頭。
從中醫觀點來看,過冷或過熱的水都可能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莊蕙瑄表示,「寒涼會損傷脾胃功能,讓身體容易感到疲倦或受寒。」飲用冰水後,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腹瀉或腹痛,這與腸胃道血管收縮及平滑肌痙攣有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醫師黃靖容進一步補充,若體內積寒,還可能出現「陰暑」症狀,如頭暈、四肢沉重等,這些現象與喝冷飲過量密切相關。
看更多:夫妻愛喝燙的湯、熱茶 聲音沙啞、喉梗塞感竟雙雙得食道癌 醫:感覺燙口就別吃
偏頭痛注意!冰水可能讓頭痛更嚴重
臨床觀察也發現,不少特殊族群對水溫更需留意。高雄秀傳醫院腎臟科主任蔣恆斌指出,常溫水對腸胃刺激最小,尤其偏頭痛患者更應避免冰水,因為冰水可能引發血管快速收縮,導致頭痛加劇。
女性在特定生理時期,如月經來潮或感到胃寒時,更不宜喝冰水。彰化秀傳醫院整合醫療中心主任李伊婷表示,此時喝溫熱水有助減緩不適,保護脾胃機能。
至於每日起床後的第一杯水,也有講究。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建議,「一早起來建議喝溫水,因為經過一夜未進水,血液濃度偏高,喝溫水可促進循環,啟動一天的新陳代謝。」
看更多:不喜歡喝水怎麼辦?這5種水能代替白開水 還有益心血管、顧喉嚨
喝水溫度有彈性 關鍵是補充足夠水分
不過,對於是否「一定要喝溫水」這件事,醫師看法也有所平衡。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喝水最重要的是足量、頻率及合適的狀態,而不是過度強調溫度。「室溫水大約20度,其實就已經很適合身體吸收,尤其對腎臟健康有幫助。」
綜合醫界看法,水溫的確會對消化道、循環系統與個人體質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然而最核心的健康原則依然不變:適時、足量地補充水分,才能維持身體運作正常。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