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胃口差、臉出油是濕氣重警訊!醫推祛濕茶TOP3 白色食材除濕好神

朱育嫻 整理 2025/06/12 14:4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夏季與梅雨季節時,許多人會感到全身像「泡在水裡」,整天黏膩悶熱、精神不濟,甚至胃口差、四肢沉重;中醫指出,這些都可能是「濕氣重」的警訊。濕氣重怎麼辦?濕氣重吃什麼改善?喝什麼茶除體內濕氣?

 

夏季梅雨為什麼容易濕氣纏身?

夏季與梅雨時節,天氣潮濕、氣溫升高,是外濕盛行的時期。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鄭天麗表示,人體本身的代謝也因為氣候悶熱、飲食偏冷而減弱,再加上現代人習慣飲用冷飲、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運動量不足等生活習慣,容易讓濕氣在體內積聚,形成「內外濕合擊」的狀況,使身體不適感加劇。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喝對水就能止汗!夏天狂流汗、體味重?中醫「1帖水」止汗除臭

 

濕氣堵住氣血路!濕邪來源有2

中醫將濕氣歸為「六邪」之一,具有黏滯、重濁、趨下、易阻的特性。鄭天麗解釋,濕邪的來源可分為「外濕」與「內濕」2種。外濕主要來自環境濕氣,如潮濕氣候、淋雨、久處濕地等;內濕則由脾胃功能失調、水液運化不良所致,常見於飲食油膩、過量攝取精緻澱粉、食用過度寒涼食物以及久坐久臥的人群。

 

濕邪一旦侵入體內,會阻礙氣血正常運行,使人感到困倦沉重、食慾不振,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各種體質問題,影響整體健康狀態。

 

快看你有沒有「濕氣重」7大徵兆

鄭天麗提醒,若出現以下多項症狀,可能代表體內濕氣過重:

  1. 早上起床仍覺得疲倦、頭重如裹,整天精神不佳。
  2. 身體沉重、四肢無力。
  3. 胃口差、腹脹、便溏(排便濕黏)。
  4. 口中黏膩、舌苔厚膩呈白色或黃色。
  5. 臉部與肌膚出油、容易長痘痘。
  6. 女性白帶異常,反覆感染。
  7. 情緒易悶悶不樂、思緒不清。

 

從中醫辨證角度來看,這些症狀常被歸類為「脾虛濕盛」、「濕熱內蘊」、「痰濕中阻」等類型,需要針對不同體質進行個別調理。

看更多:身體濕熱、睡不好?陳月卿靠這杯 清熱、排濕又安神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飲食調理:祛濕食材、茶飲與禁忌

針對濕氣重的飲食調理,鄭天麗推薦幾類有助祛濕的食材:健脾祛濕類如薏仁、紅豆、茯苓、白扁豆、山藥、蓮子等偏白色食材;利水滲濕類如玉米鬚、冬瓜皮、車前草等性質偏寒的食材;以及芳香化濕類如藿香、佩蘭、陳皮、砂仁等。

 

日常可飲用的祛濕茶飲包括:薏仁紅豆水、茯苓白朮茶、藿香佩蘭茶等。鄭天麗特別提醒,這些食材或茶飲應依個人體質選用,孕婦及腎功能不佳者應先諮詢中醫師再使用。

 

同時,應避免攝取會加重濕氣的食物,包括油膩厚味的炸物、奶油、肥肉;寒涼生冷的冰品、生菜沙拉、冷飲;以及甜膩黏滯的甜點、糯米類和乳製品。

看更多:吃2種魚補氣助消化!吃蝦幫身體除濕 夏季用這些香料解倦怠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中藥與生活保健雙管齊下排濕

在中藥調理方面,中醫常用幾種祛濕方劑:藿香正氣散適用於外濕加內濕導致的腸胃不適,如外出水土不服、中暑、腸胃敏感引起的嘔吐腹瀉;平胃散適合脾胃濕滯明顯者,可起到燥濕運脾和行氣和胃之功;五苓散則能以溫煦陽氣方式處理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參苓白朮散常用於小兒開脾和脾虛濕盛的成人。鄭天麗強調,這些中藥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不建議自行配用。

 

日常生活中,鄭天麗建議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規律運動出汗促進代謝;養成每日排便習慣,成人每日飲水量至少達到體重乘以30毫升;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不穿濕衣、不久坐濕地,以防濕氣從毛細孔入侵;養成洗完澡後立即吹乾頭髮的好習慣,從生活細節著手預防濕氣侵擾。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資料來源/鄭天麗中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