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吃甜」看出健康警訊!中醫公開6種健康甘味 補氣又紓壓

你是否納悶自己為什麼一直想吃甜食?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中醫指出,「甘」味屬土、補中益氣,當身體疲憊或壓力大時,自然會尋求甜食來調節;但過度攝取甜食反而會損害脾胃功能、導致濕氣堆積。
中醫解析:甜食渴望背後的身體密碼
中醫師林巧薇指出,中醫五味理論中,「甘」屬土,是脾所喜愛的味道,甘味具有補中益氣、和緩情緒及調和脾胃的功效,因此當人體感到體力耗盡、壓力過大或精神難以集中時,身體會自然地驅使我們尋找甜食。適度攝取如地瓜、小米粥、紅豆湯等天然甘味食物,確實能帶來安定與放鬆感。
但林巧薇強調,雖然甘味能緩急,但「過甘則損脾」,過度攝取精緻甜食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引發消化不良、脹氣和疲倦;同時也會造成濕氣堆積,出現水腫、痰多和代謝變差的情況。更嚴重的是,高糖食物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使情緒更不穩定,並在腦部建立「糖=快樂」的獎勵迴路,形成成癮式的甜食依賴。
看更多:壓力大會想吃炸雞、洋芋片!想喝咖啡、吃甜食是身體缺它
中醫體質分類:你是哪一型的「愛吃甜」?
1.脾虛型:身體在尋求能量補充
林巧薇指出,脾虛型的人因氣不足,而傾向於透過甜食補充能量。這類型的人通常會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低下、脹氣、嘴淡無味、消化緩慢、大便偏軟等症狀;脾氣虛弱使身體下意識地想要補充甘味以提升能量。
對於脾虛型的甜食愛好者,林巧薇建議選擇地瓜、芋頭、南瓜、小米、白米粥等天然甘味食物,而非蛋糕、奶茶等精緻甜食,因為後者反而會加重濕氣,讓脾更加疲累。
看更多:愛吃甜食容易變醜、得癌症?醫師授無痛戒糖2撇步 遠離心血管疾病及失智風險
2.肝氣鬱結型:壓力導致的情緒性暴食
壓力過大時,許多人會不自覺地尋求甜食慰藉。林巧薇表示,肝氣鬱結型的人常見症狀包括胸悶、乳脹、易怒、月經不調、喜歡嘆氣,以及經前特別容易暴飲暴食。中醫理論認為「肝苦急」,當肝氣鬱結時,身體會藉由甜食來緩解緊張情緒。
然而,這容易形成「情緒壓力→尋求甜食→短暫放鬆→再次焦慮→再吃甜食」的惡性循環。林巧薇建議這類型的人,可選擇紅棗、枸杞、龍眼、當歸等食材,或飲用玫瑰、佛手柑、薄荷、陳皮、洋甘菊、酸棗仁等疏肝花茶,而非高糖飲料,因為後者會造成血糖快速震盪,讓情緒更加不穩定。
3.濕氣型:痰濕內阻的危險訊號
林巧薇特別提醒,濕氣型體質的人最應該避免過度攝取甜食,這類型的人常見水腫、腹瀉、頭脹、精神昏沉、嘴黏、脹氣和消化不良等症狀,若再攝取大量甜食,會導致「濕上加濕」,形成痰濕內困,增加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等健康風險。
對於濕氣型的人,林巧薇推薦小米、薏仁、炒扁豆粉、南瓜粉等代替品,或選擇無糖榖物粉、擂茶粉,既能補脾又不會增加黏膩感。
看更多:夏天狂冒濕疹又疲倦?中醫曝最愛喝「這種奶茶」化濕抗炎顧腸胃
健康甜味選擇 找回身體平衡
林巧薇歸納了幾類健康的甜味選擇:「補脾氣」可選芋頭、南瓜、小米、山藥、炒白扁豆;「養肝血」可選紅棗、當歸、龍眼乾、枸杞;「紓壓放鬆」可選酸棗仁、百合、洋甘菊、佛手柑;「健脾化濕」則可選薏仁、茯苓、陳皮、山楂。
林巧薇強調,甜食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解讀身體的訊號,當你總是想吃甜食時,不一定是單純的「嘴饞」或缺乏自律,而可能是身體和情緒在傳達「我累了、我需要照顧」的訊息。中醫是幫助找出根本原因,並提供更健康的替代選擇。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林巧薇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