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85歲老爸比74歲老媽更健康有活力!小心一個小習慣讓老年人斷崖式衰老

丁彥伶 報導 2025/07/03 10:1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網友分享,70歲的媽媽只喜歡宅居看電視、追劇,勸她多外出多活動、交際都不願意,生病後竟臥床不起,兩年後就去世了。反觀她的父親,喜歡和人交友,雖然後來獨居,但和大樓保全或超商店員都能聊天變朋友,85歲仍健康有活力。醫師提醒即使個性很宅仍然要維持交際生活,多活動才能維持健康、有正向的生活更長壽。

 

這位網友很感嘆父母迥異的個性和生活選擇,竟然有不同的健康結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陳韋任指出,社交互動和身體活動對老年人的健康與壽命有著決定性影響。長期缺乏社交互動的長者不僅身體機能容易衰退,認知功能也會加速退化,最終可能導致生活品質急劇下降,甚至縮短壽命。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51%長者異常!做「這6能力」評估 有機會拿200元禮券

 

社交互動對身心健康的深遠影響

陳韋任指出,長時間待在室內且缺乏社交行為的長者,其活動量、頻率和強度都會明顯降低,導致身體機能加速衰退。更重要的是,社交互動不僅是單純的聊天活動,更是一種認知功能的運用和訓練,缺乏這種刺激同樣會導致認知功能的減退。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政策中有許多長者共餐或社區據點活動的原因,」陳韋任說明,即使只是去吃飯、在據點活動兩小時,也能避免長者獨居封閉,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對身心健康都有顯著好處。

 

運動與社交的雙重健康效益

許多運動醫學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加人的平均壽命。陳韋任解釋,運動會增加腦內啡分泌,帶來心理愉悅感,這與個性和活動習慣形成相互影響的關係:「不喜歡運動的人可能因個性孤僻或情緒低落而少動,導致身體衰退;而運動量的多寡也會影響體內內分泌激素,進而影響生理狀況,形成互為因果的關係。」

 

國家政策鼓勵長者共餐、參與活動,除了讓他們動起來,更重要的是促進社交互動,對身心健康都有正面影響。陳韋任表示,許多運動醫學研究也顯示,運動可以增加平均壽命,尤其是「需要多人參與」的運動項目最有效果,因為除了運動本身,多人參與的運動還能促進人際互動,同時促進心理健康。

看更多:她98歲罹肺癌做1件事健康活到104歲!臥床做也有效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宅族」如何維持健康社交生活

對於性格內向或不善社交的人,陳韋任建議可從家人朋友著手,不是要強迫他們改變,而是用巧妙方式引導,例如透過孫子女撒嬌請求陪伴出門,用親情友情軟化他們的心防。

 

對於獨居長者,陳韋任建議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鼓勵他們固定上菜市場買菜,而非依賴外送服務。這樣不僅能走出戶外,還能與攤販建立關係,若某天沒出現,周圍人也會察覺異常。

 

對於真正不喜歡出門社交的人,室內運動也是選項,但陳韋任仍強調社交互動對身心靈的重要性,他說,許多獨居老人的社會案件背後都與社交障礙或社會化不足有關,影響的不僅是健康問題,還包括人際關係和生活適應能力。

 

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即使是性格孤僻的人,陳韋任也建議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重點是保持正面心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獨居者仍需與外界保持一定聯繫,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隨著社會結構變化,獨居長者越來越多,在宅養老也成為趨勢。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陳韋任說,至少要保持身體活動,與他人有基本互動,避免長時間完全不說話的情況。若真的不喜歡與人交談,養寵物也是一種選擇,讓生活不至於完全封閉。

看更多:超慢跑防失智!站立蹲坐也有效 每天幾分鐘就能活化大腦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陳韋任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