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致命警報!中醫教你做超有效消暑茶飲 有助預防中暑

台灣夏季高溫動輒超過30度,「中暑」成為各年齡層都需警惕的熱傷害。若未及時妥善處理中暑症狀,可能危及生命。中暑可分為傳統型與運動型兩大類,各有不同的高風險族群與症狀表現,了解中暑的成因、症狀與緊急處理方法,才能在炎炎夏日中保護自己。
傳統型中暑與勞動型中暑 各有不同特徵
中醫師郭家榕指出,中暑是當人體吸收或產生過多熱量,卻無法有效散熱時,導致組織細胞受損,甚至器官失去正常功能的狀態。而中暑可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
1.傳統型中暑
傳統型中暑主要發生在有慢性病史的年長族群,通常是在高溫環境下暴露數天後,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而無法正常散熱。
2.勞動型中暑
勞動型中暑也被稱為運動型中暑,則常見於濕熱環境中的勞力工作者或從事激烈運動的健康年輕人,高強度活動造成內生性產熱增加,加上濕熱環境阻礙散熱所致。
看更多:中醫教「1招」夏季CP值最高養生法!按摩3穴位排毒又排濕
認識中暑的警訊與嚴重症狀
郭家榕警告,中暑初期會出現熱衰竭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大量出汗、無力倦怠、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腹瀉和視力模糊。若未及時治療,病情會惡化為中暑,出現意識不清、體溫超過40°C、呼吸困難,甚至昏迷。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型中暑患者皮膚通常乾燥無汗但高溫;而勞動型中暑患者則持續出汗且體溫升高,若未即時處理,中暑可能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中暑緊急處理與降溫方法
郭家榕強調,當發現有人出現熱衰竭症狀時,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躺下休息,移除鞋襪和不必要的衣物以增加散熱,並補充充足水分。若已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撥打119,並在等待救援時進行冷卻降溫。
冷卻降溫可用冷水擦拭皮膚,同時使用風扇加速散熱,並在頸部、腋下、鼠蹊部放置冰袋幫助降低中心體溫,但千萬不要使用大量酒精擦拭皮膚,因為可能導致異丙醇經皮吸收中毒。
看更多:高溫來襲熱傷害激增6成!7種人最容易中暑 4大症狀要留意
中醫教你做消暑茶飲 有助預防中暑
針對夏季防暑,郭家榕推薦西洋蔘益氣消暑茶,配方包含西洋蔘1錢、荷葉0.5錢和菊花0.5錢。將這些藥材放入茶壺或保溫杯中,加入300至400c.c.熱開水沖泡即可。這款消暑茶可在夏季每天飲用,但郭家榕特別提醒,胃腸虛弱者應在熱開水沖泡藥材後將菊花取出,以免過於寒涼刺激腸胃。
看更多:愈喝愈渴是胃熱小心變胖!中醫2茶飲止汗止渴,這茶助減重降血壓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郭家榕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