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90歲李富城讀碩士克服失智 每天騎車13公里!醫師都佩服他做到大腦活化6關鍵

丁彥伶 整理 2025/05/16 12:17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如何保持心智健康、頭腦清晰,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議題。90歲高齡的氣象專家李富城,用行動詮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人不老」的真諦。

 

跨越90高齡的學習熱情 李富城重返校園讀碩士

曾是氣象主播的李富城在喪親之後,自曝出現失智症現象,但他並未因此而氣餒。90歲高齡的他選擇重返校園讀碩士,用不斷學習克服失智困擾。《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特別請教李富城,年紀大了為何還要讓自己承受讀書的壓力?李富城堅定地表示,人要學習,任何時間都要學習,在這個社會中,不學習就會退步。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阿茲海默症治療契機!陽明交大找到關鍵基因 竟與傳染病發炎機制有關

 

即使班上同學都只有二十多歲,比他的孫子還小,李富城仍然毫不畏懼。他的考試和成績都是99分,面對AI世界、DeepSeek等新知識,他也積極學習,從民國69年開始用電腦至今,從未在科技進步中落後。

 

李富城90歲讀碩士,動腦+擴大社交 延緩失智超有效

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90歲還能保持如此學習能力的長者並不多見。根據統計,65歲失智比例約5%,到了90歲則高達33%。WHO提出延緩失智的六大面向包括:主動學習、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增加社區活動、充足睡眠和減少壓力。李富城不僅重返校園學習新知,還積極參與社區網路活動,完全符合這六大延緩失智的方式。

 

預防失智症給大腦的六大支柱。

 

醫學期刊Lancet在2017年也提到九大可控制因素以預防失智,包括改善聽力、視力,增加教育程度和運動等。李富城先天條件優異,又能維持足夠的活動量和社交,才能有機會在高齡時重返校園。

 

李富城每天騎車13公里+走路數公里「3動」活化老年

振興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進一步指出,50歲以後的生活方式,會決定第三人生是否健康。她提倡「三動」概念,包括運動(Exercise)、活動(Activity)和互動(Interaction),是打造優雅後半段人生的三大要素。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第一是運動,有助控制三高等慢性病;第二是參加或舉辦各種活動,藉此動腦;第三是人際互動,透過網路社交平台,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隨時與人互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李富城除了每天騎腳踏車13公里,還會走路好幾公里,同時透過YouTube與網友互動,展現新世代的溝通方式。

看更多:8食材是「補腦、健腦超級食物」!再搭配4運動 刺激神經迴路防腦退化

 

走出喪偶悲傷 醫師提醒: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

面對喪偶之痛,許多人會出現暫時性的記憶力衰退,甚至被誤認為失智症。蔡佳芬醫師提醒,若是因悲傷或憂鬱所引起的「假性失智」,是可以透過治療恢復的。除了藥物治療,親友陪伴、多參與活動、走出戶外、運動等,都有助於重建生命重心。

 

陽明交大附醫胸腔科醫師陳秀丹也建議,老伴的概念可以更廣義,不侷限於配偶,也可以是摯友、球友或興趣相投的夥伴。退休人生要具備「五老」:老身、老居、老伴、老友、老本。老伴不一定是配偶,可以是參加不同的活動結識的有共同話題的新朋友,老友則要努力結交新朋友,讓生活有了新的視野而更加豐富。才能保有熱情參與感興趣的活動、持續學習新事物、廣結良緣,活出精彩第三人生。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老居方面,陳秀丹建議不要死守老宅,可以選擇方便、舒適、無障礙的居住環境,甚至嘗試用輪住的方式,在不同城市Long Stay幾個月,體驗更自由的退休生活。

看更多:才24歲就可能失智?研究顛覆想像!醫:失智預防不能再等到中年

 

◎ 諮詢專家/甄瑞興醫師.蔡佳芬醫師.陳秀丹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