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手術麻醉危險嗎?開刀、醫美前必看 醫揭麻醉常見風險與自保法

顧詩蓓 報導 2025/05/26 12:12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麻醉不是單純讓人「睡著」那麼簡單。亞東醫院醫事副院長暨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林子玉提醒,從大型手術到日常的醫美療程,麻醉若未妥善管理,恐造成嚴重後果。認識不同麻醉方式與風險,是保障手術安全不可忽略的一環。

 

麻醉不是睡著這麼簡單,背後牽涉精密監控

麻醉科醫師的角色猶如「你看不到的守護者」。手術過程中,病人雖昏迷不醒,但麻醉科醫師會持續監測呼吸、心跳、血壓與麻醉深度,並隨時調整藥物。麻醉的過程,就像飛機飛行,雖然看不見機師,卻是保障安全的關鍵人物。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很多人對麻醉的印象,就是打一針就沉沉入睡,但麻醉真正的目的是「安全地讓病人進入無痛狀態,並在手術後能順利清醒」。林子玉指出,麻醉需視病人年齡、病史、手術內容做精密調整,否則可能出現麻醉過量、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

看更多:習慣忍痛更危險!權威醫揭2大疼痛真相:這種忍法會拖垮你一輩子

 

麻醉有哪些?三種主要類型差很大

林子玉說明,麻醉可依範圍分為三類:

 

  1. 全身麻醉:病人完全昏睡,適用於大型手術,需插管確保呼吸道通暢。
  2. 區域麻醉:如脊椎麻醉、硬膜外麻醉,讓手術部位以下失去感覺,病人仍保持清醒,常見於剖腹產、膝關節手術等。
  3. 靜脈麻醉:透過靜脈注射,病人進入鎮靜狀態,常用於醫美或短時間手術,恢復較快。

 

麻醉的給藥方式也有差異

除了類型外,麻醉也依給藥方式不同,林子玉進一步解釋如下:

 

  1. 插管麻醉:氣管插管是全身麻醉常用的方式之一,透過在喉嚨放入一根管子,幫助病人在手術中長時間保持正常呼吸。
  2. 面罩麻醉:面罩麻醉也是全身麻醉的一種,透過面罩吸入麻醉氣體,讓病人進入沉睡狀態,過程中不會感覺到疼痛。
  3. 靜脈注射:靜脈麻醉是把藥直接打進血管,作用很快,但也要特別注意控制劑量,避免用太多,影響病人的安全。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麻醉過量的風險,不容忽視

林子玉提醒,過量的麻醉劑會抑制呼吸中樞,甚至會導致呼吸停止,進而影響到心跳、血壓,嚴重時甚至會致命。麻醉藥物過量還可能會產生低血壓、腎功能衰竭等問題。每一種麻醉方式都有相關的風險,例如插管麻醉可能會造成氣管呼吸道的損傷,面罩麻醉可能沒有辦法確保病人的順利呼吸,靜脈麻醉如果藥物使用過量,也可能產生過敏反應或呼吸抑制。

 

怎麼避免麻醉過量?這些你必須告知醫師

想避免麻醉風險,術前準備不可少:

 

  1. 告知醫師完整的過敏史、慢性病、家族病史與麻醉經驗。
  2. 遵守術前禁食規定(通常手術前6~8小時禁食,2小時禁水)。
  3. 接受必要的術前檢查如抽血、心電圖,以便精準調整麻醉藥物。

看更多:止痛用錯方式竟讓人癱瘓?醫師曝:這些保健養生習慣其實超傷身

 

高齡或有慢性病者,麻醉風險更需重視

林子玉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有慢性病的長者,麻醉風險相對提高。但若身體狀況良好,經由麻醉科醫師客製化評估與劑量設計,仍能安全進行手術。若對麻醉有不安,應主動與醫師溝通,說出你的擔心。麻醉醫師可提供鎮定藥物與正確資訊,讓你安心進行手術,避免心理壓力影響身體狀況。

看更多:牙痛快速止痛方法:洗牙痛、感冒牙痛、蛀牙痛  8招最快止痛大公開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攝影/汪書平.李孟淵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林子玉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