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 骨科名醫教你4招 膝關節逆齡!
生活中膝蓋痠痛問題困擾許多人,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15%。而且不只高年級生會有膝蓋疼痛的問題,許多人的膝蓋可能比實際年齡還要老。
那到底該如何保養膝蓋呢?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受邀至由健康主播鄭凱云主持的《如果云知道》,分享膝蓋保健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別讓膝蓋比你實際年齡還要老化。
軟骨磨損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
陳超平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的原因是軟骨磨損。他以輪胎作比喻,說明健康的軟骨就像車子的輪胎,能讓我們走得順暢不晃動。一旦輪胎出現問題,車子就會開始震動,甚至無法行走。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四大原因包括:過度使用、體重過重、肌肉力量不足以及舊傷。
看更多:膝蓋腫成「麵龜」!醫教2招預防膝蓋積水復發 膝蓋腫用對冰敷熱敷很重要
每增加一公斤體重 膝蓋壓力增三公斤
體重過重是加速軟骨磨損的一大原因。陳超平表示,根據研究,每增加一公斤的體重,就等於給膝蓋多了三公斤的壓力,這還只是在走平路的情況下。如果是跳躍或下樓梯,膝蓋所承受的重量會更大。
現代人生活忙碌,經常沒有時間進行規律運動,導致肌肉力量不足,也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陳超平強調,許多人會認為每天走八千至一萬步就是運動,但事實上那可能只是屬於勞動,與運動有所不同。真正有效的運動應該要訓練肌耐力,如此一來才能降低膝蓋的負擔。
年輕運動傷害 小心膝關節提早老化
除了過度使用、體重過重和肌力不足之外,膝蓋曾經受過傷也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陳超平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11歲的病人在跑步時不小心跌倒,把軟骨撞碎了。由此可見,不只是年長者才會有軟骨問題,年輕人也要多加留意。
逆轉膝關節老化有撇步
控制體重、維持規律運動、簡易肌力訓練護膝
對於如何逆轉膝關節老化,陳超平提供了幾個方法。首先是控制體重,根據研究,BMI若大於30,有40%至60%的機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其次是維持規律運動,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肌肉力量訓練,以維持股四頭肌的強度。
坐著就能做的護膝動作
陳超平示範了一個坐著就能做的護膝動作:
1.直膝抬腿,腳底板往上翹,可以感受到股四頭肌在用力,維持5至10秒。

2.接著將腿外轉45度,同樣將腳底板往上翹,能訓練到容易被忽略的內側肌肉。

陳超平說,這個動作建議一天做30至40下,持之以恆就能訓練到大腿前側、外側和內側的肌肉,進而減輕膝蓋的負擔。即使是已經膝蓋疼痛的人,這個動作也很安全,可以放心嘗試。
看更多: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揭類風濕家族史 正確診斷 光靠抽血還不夠
熱敷可緩解不適 小心別燙傷
若真的感到很不舒服,可以考慮使用熱敷袋或電熱毯進行熱敷,但使用電熱毯時要特別小心,避免燙傷。當非手術治療方式都無效,且軟骨已經嚴重缺損時,就要開始思考是否有新的醫療技術能夠逆轉退化性關節炎了。
忍痛是台灣人的通病 別讓膝蓋老化到嚴重才就醫
陳超平指出,台灣人普遍有忍痛的習慣,往往拖到退化性關節炎已經非常嚴重,能做的手術治療就相對較少。他建議,如果30、40歲就開始出現運動或久站後膝蓋痠痛、腫脹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最好儘早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問題所在,若發現是因為軟骨早期磨損,就能及時採取對策。
一次性軟骨再生術病患恢復運動
軟骨再生是全球追求的新技術,希望能讓軟骨再生至健康的狀態。台灣在四年前就研發出自己的一次性軟骨再生技術,已獲得台灣FDA核准。相較於美國的軟骨再生技術需要兩次手術,台灣的技術只要一次手術,過程簡單、時間短,且恢復快速。根據研究顯示,接受一次性軟骨修復術的病人中,有92%可以恢復至原本運動強度。
排球國手因傷退役 手術後重返球場
陳超平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卡達亞運的排球國手原本因膝蓋受傷而被迫退役,擔任教練一職。但身為教練仍需示範動作,他發現自己無法勝任,在接受一次性軟骨修復手術後,不但恢復了膝蓋健康,甚至重返球場擔任選手。
73歲老翁愛種花 手術一年後征服三座山
年紀大並不代表不適用軟骨再生手術。陳超平表示,他的病人中年紀最大的有73歲,原本喜歡種花和爬山,卻因為膝蓋退化而無法再從事這些活動。在接受一次性軟骨修復術一年後,不但能夠恢復種花,還能夠爬山,甚至開玩笑說最近膝蓋不太好,只能爬兩座山,還沒辦法挑戰第三座。
陳超平指出,健康的軟骨若不受傷,根據研究可以使用超過100年。一次性軟骨修復術的目標,就是用病人自己的軟骨細胞,再生出有如原生般健康的軟骨。目前追蹤超過12、13年,完全沒有問題。有了這層認識,或許能幫助許多飽受膝蓋困擾的民眾,及早發現問題,用對方法治療,重拾健康的雙腿,陪伴家人走更長遠的路,造訪更多美麗的地方。
看更多:下雨天膝蓋就開始痛?中醫教你從「氣血」治關節炎 快按摩4穴位緩症狀
◎ 諮詢專家/陳超平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