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變胖,其實問題出在「這地方」!害你老得快、代謝慢

有點年紀之後,感覺到身體變肉了嗎?壯世代隨著年齡增長,體脂上升、肌肉流失,「假性肥胖」讓人視覺顯老、體態鬆垮,還會增加跌倒、骨折風險。別讓肌少症偷走你的健康與自信,現在開始,吃對蛋白質、練對肌力才是關鍵。
什麼是「假性肥胖」?肌肉太少讓你看起來胖、老、虛
曾有人去市場買菜時,以前能輕鬆提著多袋食材,如今提一袋青菜就已經感到吃力。這些現象都可能是「肌少症」的前兆。亞東醫院營養科林奕廷營養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與肌力逐漸減少,導致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與失能的風險。這種情況可能由自然老化、缺乏運動、營養不足,甚至某些急慢性疾病引發。
至於假性肥胖,指的是體重數字看似正常,但體脂肪比例過高、肌肉量不足的狀態。這類人外觀看起來「圓潤」、線條鬆垮,但其實並非真正的肥胖,而是肌少症在作祟。肌肉是身體的代謝引擎,當肌肉不足,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導致脂肪更容易囤積,即使飲食沒有變,體脂率也會悄悄攀升。
看更多:提菜籃吃力、抱不動孫子?50多歲婦人突然軟腳竟是1問題
肌少症≠老人才有!中年人、女性更要警覺
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但事實上,國健署曾指出,肌肉量從30歲後每10年會自然流失3%到8%,到了50歲後速度加快,若不積極維持,年紀輕輕也可能出現「肌少早衰」的情況。尤其女性天生肌肉量較男性少,加上更年期後骨質與肌肉雙雙流失,更容易出現走路變慢、站起來吃力、腰腹鬆垮等狀況,這些都是肌少症的早期警訊。
肌少症自我檢測:三步驟評估肌肉健康
要如何自我評估肌少症呢?林奕廷提供以下方式:
- 手指圈小腿:雙手食指與拇指圍繞小腿最粗部位,若無法完全圈住,表示肌肉量充足;若能圈住且有空隙,可能面臨肌少症風險。
- 量測小腿圍:膝蓋彎曲90度,測量小腿最粗部位。男性若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為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 握力測試:男性握力應大於28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否則可能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
國健署指出,若懷疑自己有肌少症與衰弱症,可至醫院及各地健康中心檢測。
看更多:紀寶如突然停工 原是「這原因」一生病就很嚴重!醫:骨折率增2~3倍
蛋白質、維生素D、運動才是根本解方!3個日常關鍵不能少
想要對抗肌少症,光靠體重計上的數字絕對不夠。面對肌少症與假性肥胖,不需要花大錢,但需要有「對的方法」。國健署建議3個日常自救法:
- 蛋白質攝取不足,是肌肉流失的頭號原因,國健署建議,中老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2克蛋白質,並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有助於維持肌肉力量與骨骼健康。
- 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加速肌肉功能退化。可透過日曬、補充魚類、蛋黃與強化乳品等攝取。
- 規律運動,特別是阻力訓練(如徒手深蹲、彈力帶訓練)與有氧運動並行,能有效維持肌肉質量與代謝機能。
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有哪些?
林奕廷說明,想要顧好肌肉,吃對營養是關鍵,尤其是優質蛋白質。像豆類、魚類、蛋、瘦肉與乳製品,都是幫助肌肉生成的重要食材。以下這些食物,都是日常最實用的肌力好朋友:
- 豆類家族:黃豆、黑豆、毛豆都是超級營養的植物蛋白,還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肌肉生成、維持腸道健康。豆腐、豆乾、無糖豆漿,都是容易取得又百搭的好選擇。
- 魚類好油脂:像鮭魚、鯖魚這類魚種,除了蛋白質含量高,還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發炎、保護肌肉,是銀髮族必吃的優質蛋白。
- 雞蛋超划算:一顆雞蛋約有7克蛋白質,吸收率高、消化也快,營養密度高,是每天都該有的肌肉小幫手。
- 瘦肉優先:雞肉、豬後腿肉、瘦牛肉等,都是蛋白質含量高、脂肪較低的好選擇。反而像香腸、貢丸這類加工肉品,因為鹽分、油脂過多,建議少吃。
- 乳製品補骨本:牛奶、優格、起司除了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還能提供大量鈣質,有助同時守護肌肉與骨骼健康,特別適合中老年人日常補充。
看更多:豆漿好處:防癌、控血糖 天天喝有壞處?看豆漿最健康喝法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國健署.亞東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