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困擾別硬撐!怕攝護腺檢查、怕手術?解尿超過1時間快就醫

不少50歲以上中年男性有夜尿、尿不乾淨、得用力才能排尿的困擾,卻因擔心攝護腺檢查麻煩或手術風險而拖延就醫。泌尿科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若處理太晚,不只排尿不順,更可能造成膀胱功能不可逆損傷。隨著檢查與治療方式選擇變多,及早發現、對症選擇才是維持健康排尿的關鍵。
哪些症狀該警覺?這些都是攝護腺肥大的可能警訊
台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泌尿科主任蕭志豪提醒,男性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攝護腺健康狀況:
- 解尿速度明顯變慢,尿線變細。
- 一次解尿時間超過30秒甚至超過1分鐘。
- 排尿需用力、尿流中斷、滴滴答答解不乾淨。
- 夜間頻尿,一晚起床2次以上。
- 解尿完仍覺得膀胱有殘尿感。
- 尿意變得沒有緩衝,常常感覺一來就忍不住了。
以上狀況不一定都是攝護腺肥大造成,但都是下泌尿道功能異常的表現,50歲以上男性若持續出現,應主動安排檢查,而非一忍再忍。
怕檢查怎麼辦?醫說明初步評估法
對於攝護腺檢查,多數人最擔心的是經直腸超音波的不適感。蕭志豪表示,若想先了解攝護腺狀況,可先從經腹部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及PSA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入手,篩查是否已有明顯肥大或攝護腺癌。雖然腹部檢查準確度略低於經直腸檢查,但作為初步評估相對舒適、接受度高。若進一步需要確認肥大型態、擬定手術治療計畫,再考慮使用內診方式。
另外,PSA檢測能排除攝護腺癌風險,而新型檢測如PHI檢驗(前列腺健康指數)則更具敏感度與判別力,也有助臨床研判。
看更多:攝護腺癌第四期有救嗎?拜登攝護腺癌骨轉移 2療法效果好醫揭存活期
攝護腺肥大無法自然逆轉,但部分症狀可用藥物緩解
許多患者以為只要飲食健康、控制三高就能讓攝護腺肥大「慢慢變小」。蕭志豪指出,攝護腺肥大多屬良性結構變化,無法自然逆轉,但與三高族群確實有高度重疊,大數據分析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男性,發生攝護腺肥大的比例相對較高。
若屬早期或輕度肥大,則可透過藥物緩解症狀,部分患者甚至在症狀穩定後,可嘗試減藥或停藥觀察。但症狀一旦加劇、影響生活,就需重新評估是否進一步處理。
微創vs傳統,醫師強調這些事
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手術方式,除了傳統的電刀切除,也逐漸出現如攝護腺拉開術、水蒸氣消融等微創選擇。蕭志豪說明,拉開術透過器械將攝護腺向兩側拉開,有助於尿道通暢,傷口小、出血少,部分患者可當天或隔天拔除尿管,在臨床上也較可能保留射精功能。水蒸氣消融則利用熱能破壞肥大組織,適合不耐長時間手術的高齡或多重慢性病患者,但術後需留置尿管時間較長。
蕭志豪提醒,每種手術各有適應症,建議應透過詳細檢查與醫師討論。根據攝護腺型態、病人年齡與膀胱功能共同評估。每一種手術都有適應症與限制,不建議病患自行指定手術,而應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
看更多:尿流變弱是攝護腺癌警訊?早期7症狀注意 2針法搭配治療瀉火
擔心性功能變差?微創手術有望保留射精功能
不少男性對攝護腺手術望之卻步,除了怕痛、怕插管,最在意的往往是:「會不會影響性功能?」蕭志豪說明,傳統攝護腺手術或雷射切除,術後大多會出現「逆行射精」,也就是射精時精液會往膀胱流、外觀上看不到射出,儘管性慾與勃起功能通常不受影響,仍讓不少患者心理上感到落差。
而若特別在意射精功能,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攝護腺拉開術」。這種新型微創手術不動到精液出口結構,較有機會保留射精功能,但是否能完全保留,仍與個人年齡、體質、肥大型態等因素有關。
膀胱健康不能等:錯過黃金時機,傷害可能無法恢復
很多人以為能忍就好,但長期排尿困難,其實會讓膀胱像「過勞馬達」般硬撐。蕭志豪進一步說明,若排尿阻力過高,膀胱為了排乾淨尿液會自動提高壓力,長期下來會造成彈性變差、膀胱壁纖維化,即使後續解決攝護腺阻塞,也無法完全恢復膀胱功能。因此他建議,別等到嚴重才看醫生,尤其在膀胱還健康的時候介入治療,是維持排尿品質的關鍵時機。
中年男性「50歲後每年檢查1次」,是給自己的保障
要顧好攝護腺健康,不只是等問題出現才處理。蕭志豪表示,50歲以上男性建議每年接受一次泌尿科檢查,若有家族病史或PSA偏高者,則可提早至45歲開始追蹤。平時也應培養健康習慣,包括不憋尿、避免久坐、適度運動與定量飲水,維持下泌尿道循環與敏感度,就能減少攝護腺肥大帶來的影響。
看更多:以為抗老卻得癌 5種愛用補充品小心,維生素A過多攝護腺癌B12過多也不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蕭志豪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