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肩膀卡卡?別再以為是五十肩 小心錯過黃金治療期

「醫師,我最近肩膀抬不起來,穿衣服都很吃力,是五十肩嗎?」這是骨科或運動醫學門診最常聽見的抱怨之一。許多人誤以為肩膀疼痛只是落枕或太累;但實際上,肩關節的旋轉肌群受傷,才是導致肩部無力、活動受限的主因。
什麼是旋轉肌群?
三軍總醫骨科部主治醫師蔡曜同指出,旋轉肌群由四條肌肉組成,包含: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四條肌肉與肌腱如同一個穩定系統,共同包覆並穩定肩關節,讓我們能進行如抬手、旋轉、拉高等精細動作。
蔡曜同表示,一旦上述肌腱出現慢性磨損、急性拉傷或重複使用,造成發炎或撕裂時,便會出現肩膀疼痛(尤其在抬手、穿脫衣服時)、夜間疼痛影響睡眠,以及肩部活動受限,無法舉手過頭、肩膀無力、易掉物品等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是五十肩、肩周炎,延誤治療時機。
看更多:常滑手機、打電腦肩頸痠痛?小心出問題的不是肩膀…嚴重恐開刀!正確坐姿把握6要點
誰是高風險族群?
蔡曜同臨床觀察發現,肩關節旋轉肌群受傷患者,以50歲以上中年族群占大多數,因肌腱隨年齡退化,發炎機率提高,以及上肢重複使用者,如老師、工人、家庭主婦,或是運動員或健身者,如羽球、游泳、網球、健力訓練等。另外,姿勢不良者,像是長期肩頸緊繃、圓肩、駝背等也容易發生。
傳統治療肩關節旋轉肌群受傷的方法,有休息、口服止痛藥、熱敷或電療。蔡曜同提醒,若疼痛超過2周未改善,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進一步檢查,如超音波檢查、MRI磁振造影,當確診為旋轉肌群發炎或部分撕裂時,保守治療通常是首選,包括:物理治療(深層熱療、電療)、抗發炎注射、復健運動與肌力訓練。
看更多:肩痛誤當五十肩治半年都沒好?小心肌腱破大洞 嚴重連手術也救不了
精準治療免手術
針對旋轉肌群損傷問題,三總運動醫學暨智能恢復中心,結合高科技設備與跨科團隊,提供有更完整、更精準的治療策略。
蔡曜同舉例,像是透過即時影像導引,注射玻尿酸的增生療法,可準確注射至病灶,避免針劑外漏或誤打神經血管,效果更安全、有效。
透過肌電圖功能分析,可評估肩膀與周邊肌群的動作協調,找出潛在的失衡問題,避免反覆發炎,以及動作控制與運動介入,由物理治療師設計肩胛穩定訓練、核心肌力課程、拉伸與柔軟度運動,減少再次受傷的機率。
肩部訓練機器輔助復健系統,結合肌電回饋系統與肩下拉訓練設備,透過即時肌力數據監測與穩定阻力訓練,有效強化肩部肌群控制與動作協調,提升復健精準度,幫助病人循序恢復功能、降低再次受傷風險。
什麼時候要手術?
蔡曜同說明,若肌腱完全撕裂,且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或功能嚴重受限時,醫師會建議手術修補,現今多採用關節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術後6~12周內,需積極配合復健,否則易產生沾黏與活動受限。
蔡曜同提醒,旋轉肌群的損傷不像骨折症狀明顯,容易被忽略或拖延,建議及早透過專業評估和精準復健訓練,大多數病人都能避免開刀,重拾肩膀的活動力與生活品質。
看更多:肩旋轉肌撕裂不是「五十肩」!物理治療手法+彈力帶肌力訓練 復健找回活動力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三總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