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50歲後少吃肉竟會失智!醫揭失智警訊 這樣做有機會逆轉

失智-徵兆

郭庚儒 整理 2025/06/27 10:5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我們都聽過失智,但你是否知道除了真正的失智症,還有一種叫做「假性失智」的狀態?這兩者在表現上可能十分相似,但背後的成因與治療方式卻有所不同。

 

什麼是假性失智?

老人醫學科醫師葉國平指出,假性失智不同於真正的失智症狀態,而是一種臨時且可逆的認知功能下降狀態,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短暫性認知障礙,通常好發於50歲中年後族群。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假性失智的發生原因,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或葉酸不足、神經病變、常壓性水腦症、藥物副作用、情感障礙等。由此可知,憂鬱症也可能導致一些類似於失智的症狀。

 

葉國平表示,上述原因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多半可以透過醫療介入得到改善或緩解,這也意味著,相對於真正的失智症,假性失智具有更好的預後。

 

少吃肉 小心會失智

台灣的醫學普查顯示,中老年人因為擔心膽固醇等健康問題,很多時候會選擇減少或避免肉類的攝取。

 

事實上,肉、魚、家禽類及奶蛋製品,是維他命B12的主要來源,和葉酸的主要來自於深綠色蔬菜、堅果類、海鮮、內臟及豆類。

 

葉國平提醒,如果長時間的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不僅可能導致假性失智,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除了均衡飲食並且加強注意以上食物的攝取以外,定期服用含維他命B12及葉酸的綜合維他命也是良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這食物每周吃1次失智風險少47%!8大養腦食物 對抗健忘、防大腦老化

 

憂鬱惡化 恐造成失智

談及憂鬱時,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緒低落或無趣味感;但對於老年人來說,憂鬱的影響可能不止於此。

 

葉國平觀察發現,在華人社會,長者容易報喜不報憂,甚至在家人面前常常表現完美一面,讓旁人不易察覺他們的情緒波動,反而可能因憂鬱合併注意力不集中,類似認知功能下降的行為;若憂鬱病情惡化造成與外界互動減少,更會讓這些症狀與失智症非常相似。

 

從這個角度看,憂鬱與失智之間的關聯更加密切,而治療憂鬱可能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看更多:孤獨會害大腦變笨!長輩聽不懂人話 小心是失智警訊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別輕忽假性失智徵兆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識別可能的假性失智症狀?葉國平建議,首先,需要密切觀察家中的長輩,是否有突然的行為或性格改變?是否越來越少與家人或朋友互動?是否經常忘記東西或做事情的順序?如果發現這些跡象,建議及早尋求醫學協助。

 

其次,與家中的長輩建立親密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葉國平建議,透過日常的交流,可以更容易地識別長輩的需要和困擾,並及時提供幫助。

 

總之,面對假性失智,重要的是,一旦找出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這種認知障礙往往可以得到改善或完全恢復。

 

葉國平也建議,平常多鼓勵家中的長輩,參與社交活動和運動,對於維持認知功能和情緒健康都是有益的。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假的!7旬婦以為失智竟是「假性失智」!醫揭5特色 問話常回「不知道」

 

◎ 本文摘自/《預見50歲後的大小事:生命中不能不知的關鍵時刻,集各領域專家教你解決中年後的財務、醫療、心理、法律等各種問題》吳佳駿.劉詠廷.邱家潔.蘇裕豐.葉國平.曾智群.巫奉約.吳宜倩.王芷湄.李健儒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