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後最怕骨鬆!權威中醫分享5穴位補腎健骨、穩住骨密度

停經女性,骨本流失更快,最怕骨質疏鬆找上門。易明中醫診院長吳俊浩表示,隨著年齡增長,骨頭密度下降使得骨折風險大幅提高,而中醫透過調養體質、補腎健骨的方式,能有效穩定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帶來的健康危機。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與分類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頭密度降低、骨骼微結構受損的全身性疾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其定義為骨骼強度下降、導致骨折風險增加的疾病。吳俊浩指出,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雖然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最常見於停經後女性與老年男性,尤其是女性停經後的5至10年內。在中醫典籍中,這種症狀與傳統所稱的「骨痿」最為接近。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在中醫理論中被歸為「骨痿」範疇,主要源於女性停經後腎精不足,導致骨頭失去滋養。吳俊浩解釋,這類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焦慮、抑鬱、暴躁等精神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防治骨質疏鬆及相關骨折至關重要。
看更多:植物性雌激素甩更年期不適!飲食首選黃豆 它能降乳癌風險
中醫對骨質疏鬆的病因辨析
根據中醫理論,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病機主要從三方面考量。吳俊浩說明,首先是腎虛,腎主藏精,精能生髓,髓養骨頭,腎精不足會導致骨髓不充盈;其次是脾虛,脾主後天營養吸收,脾氣虛弱會影響骨頭所需營養供應;最後是血瘀,停經後女性血液循環不順,進一步影響骨頭的營養供應。
看更多:老人走路常跌倒是骨鬆?醫揭1症狀機率更大!增肌這樣做
骨質疏鬆的臨床表現
停經後骨質疏鬆主要表現為四大症狀。吳俊浩強調,首先是腰背部和四肢關節疼痛,尤其夜間或活動後更明顯;其次是脊椎變形,導致身高變矮、駝背;第三是多臟器功能障礙,如疲倦、頭暈、胸悶等;最後是骨折風險增加,日常輕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
穴位按壓預防骨質疏鬆
吳俊浩建議,透過五個穴位按壓來預防骨質疏鬆症。內關穴位於前臂內側,手腕上約三指寬處,可養心安神、緩解焦慮;三陰交穴位於內腳踝上約四指寬處,有助平衡調節、改善更年期症狀;足三里穴則位於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能補氣養血、增強體質;太溪穴位於腳踝內側與跟腱間凹陷處,是補腎的首選大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約四指寬處,可改善泌尿生殖系統問題。透過指腹輕柔按壓這些穴位約3~5分鐘,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 圖片來源/易明中醫診所.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易明中醫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