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沒有用!預防巴金森氏症不吃藥方法 中醫呼籲勤做「這種」運動
能不能長壽,不可預知,而步入中年後,最擔心的就是2個病找上門:攻擊認知力的阿茲海默症、攻勢行動力的巴金森氏症。其中巴金森氏症好發年齡較早,大約55歲以後,更貼近中年階段,更讓中年人害怕!
信義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林志雄表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它主要影響到大腦中的運動控制中樞,患者早期主要有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衰退及步態異常等運動功能症狀。患者的動作障礙會由單側發展到雙側,甚至全身,若沒有積極治療,很可能就會惡化到需要坐輪椅或臥床的狀態了!
林志雄說,治療巴金森氏症需中西醫多管齊下,透過中藥、針灸等方式,搭配復健運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狀,提高生活品質。如果消極面對,部分病人可能會合併非運動功能症狀如憂鬱、焦慮或失智等狀況。
走路小碎步 撲克臉少有表情
巴金森氏症主要臨床症狀包括靜止性顫抖、肌肉僵硬、行動緩慢及姿勢平衡障礙等。林志雄解釋,「靜止性顫抖」是指肢體靜止時節奏性地顫抖,手部有如搓藥丸或數銅板的動作,與執行某些動作才開始抖動的「運動性顫抖」,及維持固定姿勢時的「姿勢性顫抖」有區分。
肌肉僵硬則是肌肉變得緊張,活動範圍受限,常伴隨疼痛感。林志雄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臉部表情有典型的撲克臉或面具臉,走一小段路後,雙側下肢會僵硬到寸步難行。此外,患者的行動變得緩慢,尤其是啟動困難,步態上有小碎步的跡象。
看更多:常便祕竟是巴金森氏症警訊!10大蔬果速解便祕 簡文仁授3動作促腸道蠕動
西醫治療減輕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西醫治療巴金森氏症主要是透過藥物治療、深部腦刺激術等方式,減輕症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林志雄表示,目前主流的藥物是左旋多巴,此外,復健活動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等,也有助於維持和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林志雄特別強調,騎腳踏車及加強走路對於延緩、改善巴金森氏症狀都有明顯的醫學證據,關鍵在於患者是否有足夠的毅力堅持運動。他建議,運動內容除了時間、強度外,還要循序漸進地加強肌力、耐力、心肺耐力、關節靈活度、起動與動作轉換能力、平衡穩定性及正確姿勢。
看更多:鄭佩佩捐腦助研究!台大醫讚:「非典型巴金森」是腦庫珍貴資源
中醫調理陰陽平衡 提高免疫力
中醫治療巴金森氏症則注重調理整體陰陽平衡,提高免疫力和修復能力。林志雄表示,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治療、中藥治療,以及推拿按摩、各種功法等。而針灸可調理經絡和氣血來改善症狀,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可緩解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如延緩肌肉僵硬和顫抖等症狀的進展,改善情緒和睡眠狀況。同時可減少服用抗巴金森氏症藥物的劑量,進而減少副作用。
20~30種中藥有助巴金森氏症減輕症狀
在中藥治療方面,林志雄指出,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益氣、安神定志等功效的中藥,如刺五加、益智子、黃耆、決明子、菊花、肉蓯蓉、天麻、銀杏、七葉膽等。研究顯示至少有20~30種中藥對緩解巴金森氏症有用。不過他也叮囑,要安全使用中藥,需經過中醫師處方。
推拿按摩、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也能舒緩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巴金森氏症狀。林志雄表示,許多研究都顯示,加強運動對巴金森氏症有多方優點。他建議,治療過程中,患者和家人應與醫生密切合作,積極配合治療計畫,定期回診,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看更多:壯世代孝親有方法!專業協助讓吞嚥困難的父親重新吃到紅燒牛腩、苦瓜雞湯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林志雄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