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心臟病?醫:有4警訊快就醫!腸胃、姿勢問題竟會讓心臟亂跳

健身網紅「館長」陳之漢直播中突感心悸緊急送醫,不少民眾也有類似經驗,「突然覺得心跳很大聲」。心悸是心臟病嗎?中醫師黃獻銘說明,心悸與心律不整並無直接關聯,反倒是「姿勢不正」竟可能導致心臟「亂跳」。
黃獻銘表示,門診常接獲患者訴說自己「心跳得很大聲」、「心臟一直跳」。這種心跳突然變快、跳動感明顯的經驗稱為「心悸」。心悸雖然不一定有立即性的危險,但它很可能是身體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
看更多:館長直播爆心悸+盜汗急送醫 最新病況曝!心臟醫:3情況別忍快急診
心悸≠心律不整?中醫怎麼看這兩者差別
心悸代表得了心臟病嗎?黃獻銘中醫師說明,心悸是一種主觀感受,像是覺得心跳變得很大力、跳得不規律、忽快忽慢,甚至感覺像是「漏了一拍」;心律不整則是透過心電圖等儀器,客觀量測出來的心跳異常。
換句話說,有些人可能有心律異常的心臟問題,卻完全無感;有些人則心悸感明顯,但檢查沒問題。心悸和心律不整雖有關聯,但不能畫上等號。
這些症狀別硬撐!出現就要立刻就醫
心悸大多數是良性的,但如果合併以下症狀,請立即前往急診:
- 昏厥或眼前一黑
- 胸痛或胸悶加劇
- 呼吸變得困難
- 意識模糊、語無倫次
以上4個症狀很可能是心臟或腦部供氧不足的表現,背後可能潛藏嚴重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此外,若有心臟病史、或家族中曾有人在年輕時猝死,即使症狀輕微,也建議就診評估。
看更多:突發性心跳停止奪命!復甦後照護、低溫治療降腦傷 患者重返人生跑道
姿勢不正、筋膜歪了 心臟也會亂跳
你知道嗎?有時候心悸跟「姿勢不正」也有關。黃獻銘指出,心臟被包圍在胸廓中,若筋膜因工作姿勢不良、手部過度使用,導致胸椎與肋骨拉扯變形,可能就會把心臟的震動「放大」,造成心悸感。
這種情況常見於上班族、家庭主婦或重訓愛好者,建議可觀察這些線索:
- 躺下時左側胸口按壓沒彈性。
- 左胸皮膚滑動卡卡的。
- 坐姿時上半身向某一側轉比較容易呼吸。
- 左側肩膀、頸部、腰部經常痠痛。
若符合以上特徵,除了常規治療,也可諮詢擅長筋膜調整的中醫或物理治療師。
看更多:「呼吸」對了運動效果更好!中醫教你2呼吸法調理肺氣 4穴位改善呼吸功能
腸胃問題造成心悸!先治腸胃更有效
心悸也可能是腸胃在「搗蛋」!黃獻銘表示,胃和腸道如果發炎、氣脹、火氣太大,可能壓迫到心臟而引起心悸。他提到,這種情況在現代醫學稱作「胃心症候群」,不少患者甚至沒有明顯胃痛,卻常以心悸、胸悶表現出來。
黃獻銘指出,尤其是三餐不規律、吃飯狼吞虎嚥的人,特別容易出現「胃心症候群」。這類心悸在治療上可用黃連、山梔等苦味藥調整腸胃,同時建立正常飲食作息,有時比直接治療心臟還有效。
看更多:變天就腹瀉、便祕?醫解密為何腸胃像氣象台 飲食3元素穩定腸道機能
體質太寒或太燥?這些人要留意心臟功能
黃獻銘解釋,中醫將人體看作一個運轉的能量系統,當能量出現失衡,心悸也可能找上門。常見的兩種體質包括:
- 寒濕型:怕冷、尿少、手腳冰冷,可能因濕氣阻滯導致身體局部出現「跳動感」,臨床處方可考慮用「真武湯」一類祛寒利水的中藥。
- 血虛型:容易疲勞、腦袋渙散、記憶力差,女性可能有月經不調,常使用「炙甘草湯」、「歸脾湯」補氣養血,改善整體心臟功能。
看更多:菊花茶功效:泡法、禁忌?有無咖啡因、能不能天天喝一次看
壓力已過為何還心悸?小心自律神經沒恢復
即使危機事件已經過去,身體還可能「沒放鬆下來」。黃獻銘指出,這類心悸屬於情緒型或壓力型,與現代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類似,古代中醫稱為「驚悸」。
心悸常伴隨失眠、多夢、焦慮、腦霧等症狀,適合使用龍骨、牡蠣等具有安神作用的藥材協助身心回歸平衡。
心悸不等於恐慌 找對原因才是安心之道
中醫師黃獻銘提醒,心悸不該被忽略,也不需要過度恐慌。與其硬撐或胡亂吃藥,不如靜下心來觀察身體訊號,並尋求專業協助。從筋膜、腸胃、體質到情緒,中醫提供多元切入角度,讓你真正聽懂心的聲音。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獻銘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