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不再中暑!用中醫4招 多吃這類水果 擊退炎熱

近來夏天一年比一年熱,而且高溫天數也在增加,人人都要高度關注如何避免中暑。中暑在中醫來說,還分陰與陽,解暑策略大不同,通通學起來,以備不急之需,也能協助救人。
屏東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陳冠蓁表示,中暑不僅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若未及時處理,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陽暑與陰暑症狀大不同
陳冠蓁說,中暑通常可分為「陽暑」與「陰暑」2種情況。陽暑是由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導致體內熱量無法排出,從而出現一系列症狀。而陰暑則通常由於冷熱溫差過大所引起,因體表受到寒導致毛細孔與微血管收縮,體內多餘熱量無法排除,從而導致中暑。
陽暑常見於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或活動,且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的情況。陽暑的典型症狀包括:
-
高體溫(體溫升高至40°C以上)。
-
皮膚乾燥(由於大量出汗,皮膚會變得乾燥且無汗)。
-
頭暈頭痛(腦部缺氧,容易引起頭昏和頭痛)。
-
心跳加速(心跳過快,可能伴隨呼吸急促)以及噁心嘔吐等。
陳冠蓁表示,相對而言,陰暑的症狀則比較隱匿,卻相當普遍。陰暑通常在溫差大時發生,如頻繁進出冷氣房、熱天吃冰等;台灣濕度高,在潮濕的環境下發生尤為容易。其常見症狀包括身體沉重(由於濕氣過多,身體會感覺無力、沉重)、頭昏頭痛脹悶(常常感覺頭部沉重,並伴隨頭痛)以及腹瀉食慾不振等。
中暑急救以3部位散熱為首
面對陽暑,陳冠蓁建議,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避免繼續暴露在高溫環境中。可使用濕毛巾或冷水沖洗患者的全身,尤其是頭部、頸部及腋下等部位,以幫助降溫。若條件允許,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敷進行更有效的降溫。
若患者能夠清醒並自主吞嚥,應給予其少量的含有電解質的水或運動飲料,避免直接灌水,造成嗆咳帶來其他傷病。如果患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無法醒來或症狀未改善,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送醫處理。中暑若未能及時處理,可能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至於陰暑,陳冠蓁說,因為症狀相對不明顯,建議尋求附近中醫師鑑別診斷。若確定為陰暑,中醫可以經由刮痧、放血、針灸等方式緩解不適,中藥調理會從改善體質、預防再發作著手。
中暑治療依嚴重程度而定
中暑的治療方式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的陽暑或陰暑,只是些微的不舒服,意識狀態正常、沒有過度喘促、體溫未達發燒、血氧正常的稱為輕度中暑。及時給予患者清涼的環境,並進行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通常可以緩解症狀。萬一休息無法緩解則為重度中暑。對於體溫過高、昏迷或有多重內臟功能受損的患者,則需要送醫進行靜脈輸液、冷卻降溫等緊急處置。
陳冠蓁提醒,中暑患者在康復期間需要避免過度勞累,逐漸恢復體力。此外,維持充足的水分和電解質攝入對康復至關重要。
中醫師傳授預防中暑4招
1. 穴道按摩
根據中醫理論,刺激一些特定的穴道可以幫助調節體內的熱量,預防中暑。例如:
-
合谷穴:位於手背,食指和拇指之間的高點,按摩此穴可幫助降溫、疏通氣血。
-
太溪穴:位於腳踝內側,與水分代謝密切相關,按摩此穴有助於保濕和調節體內熱量。
2. 飲食調養
陳冠蓁說,在炎熱的夏季,保持適當的飲食非常重要:
-
多食用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等,有助於保持體內水分。
-
避免油膩和口味過重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消化負擔,導致更多的熱量積聚在體內。
看更多:天熱晚上好難入睡!椰子汁喝起來 2道清爽解暑料理食譜這樣做
3. 適量運動
身體的排熱能力也是可以訓練的!陳冠蓁指出,有些運動專用手錶會以攝氏22度做為切割點,只要環境高於22度,就會計算熱適應分數。
熱適應的調節主要源自循環系統,包括排汗率增加、汗中電解質濃度下降、紅血球生成上升等等。雖有助於增強體質,但仍要循序漸進,避免在極端高溫的時段進行劇烈運動。運動前中後都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注意運動前後體重不可減少,並觀察尿色的變化。
4. 生活起居
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無風的環境中;外出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避免直接曝曬於強烈的陽光下。注意合理穿戴防曬衣物或使用防曬霜,避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
看更多:20多歲男戶外活動「少做1事」急性腎衰竭!醫籲補充「2種飲料」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陳冠蓁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