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一高「中風」就來?中醫教你4招預防中風 按摩10穴位改善血液循環

最近白天氣溫節節攀升,中風風險也隨氣溫變化而變高,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齡族群,應提高警覺。中醫理論認為,中風的病因病機主要為「氣虛血瘀」,當氣虛達到一定程度時,容易形成血瘀,進而阻滯經絡腦竅,引發中風。及早辨識症狀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於降低中風風險至關重要。
中風的類型與中醫觀點
中醫師林怡君表示,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損害疾病,主要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內血管阻塞,多發生在高溫天氣;而出血性中風則是腦內血管破裂,較常見於寒冷氣候。
從中醫角度來看,中風與虛、火、風、痰、氣、血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因素趁氣血陰陽虧虛之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中醫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種類型進行辨證治療,前者表現為手足麻木、口角歪斜,後者則是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的嚴重症狀。
夏季高溫高濕 「缺血性中風」風險增高
林怡君解釋,缺血性中風又被稱為「熱中風」,多發生於高溫天氣中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當環境溫度過高時,身體水分大量流失,加上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腦血管而引起中風。研究顯示,隨著氣溫升高,中風的危險性也會相應增加,所以在夏季防中風尤為重要。
看更多:腦中風後,他做對了什麼?納豆甩中風陰霾結婚 醫點出3康復關鍵能防復發
氣溫變化大 當心「出血性中風」危機
林怡君提到,出血性中風是較為常見的腦中風類型,多由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瘤等疾病引起。當天氣寒冷時,血壓容易急遽升高,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腫,使腦部分功能喪失。因此冬季、寒流或是溫差來襲時,高血壓患者都應注意血壓控制,避免中風風險。
看更多:梁赫群妻子Stacey耳中風!北榮獨創療法讓她聽力變更好 換季注意耳中風
日常生活做好4點預防中風危機
林怡君建議,想預防中風,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非常重要:
- 控制好血壓,維持在120/80mmHg。
- 適時補充水分,增加體內血液量,降低脫水風險。
- 避免貪涼,少吃冰冷食物如冰西瓜、冰啤酒等,以免增加胃的負擔,導致脾胃功能下降,降低身體免疫力。
- 避免洗冷水澡,冷水會導致血管劇烈收縮,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
預防中風的飲食與穴位調理
林怡君強調,在飲食方面,應少吃高鹽、高脂、高糖食物,多攝取蔬菜、優質蛋白質和堅果類。同時她也推薦一款健腦茶,可用黃耆5g、當歸5g、山楂3g、石菖蒲3g泡製而成,具有補氣活血祛瘀的功效,有助於預防中風。
此外,還可按摩一些特定穴位來改善整體循環。可按摩百會穴、風池穴可醒腦開竅;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穴能增加上肢循環;人迎穴、內關穴有助於增加面部循環;環跳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還可增加下肢循環,整體改善血液循環,降低中風風險。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林怡君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