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醫療

3D列印新用途 讓器捐者沒「缺」憾

  • 健康2﹒0 報導
  • 2017/10/20 10:00
  • 字體放大
  • 3D列印新用途 讓器捐者沒「缺」憾

    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中,不僅可製作模型、骨骼,連複雜的血管都能「印」製出。位於台南的奇美醫學中心則另有創舉,用3D列印技術印出「器官」,但不是用在活人身上,而是放進器捐者大體。

    3D列印新用途 讓器捐者沒「缺」憾


    家屬最掛心 器捐後身體空空的
    捐出器官,遺愛人間是美事,但家屬下決定的過程難免煎熬。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長田宇峯常面對很多家屬都提出疑問:「器捐後遺體外觀會不會改變?」「如果沒有器官,好像沒有全屍」「如果器官不完整,要投胎轉世,會不會有困難?」

    一般動完器捐手術,醫生會用美容手術的縫合技巧,將傷口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外觀不至於看到大大的縫線。奇美醫院多年前開始採用彩色圖片「回補」器官,不管是捐心、捐肝、捐胰臟或捐腎,都可印製出該器官的彩色圖片放進腔室中,就算只是平面,對家屬也起了很大的安慰作用 。

    讓大愛完滿 列印「回補」器官
    2016年底,奇美醫院添購了一台3D列印儀器,田宇峯當時就想到「列印器官」代替彩色圖片的「回補」器官。於是醫院的團隊發想出以玉米粉為底,再以捐贈者就醫曾拍下的電腦斷層、超音波等影像為範本,3D列印出量身打造的器官,小如腎臟大概1個小時可以做好,大如肝臟也僅需6至7小時,做好後還會依據器官實際的顏色上色,讓模型器官更逼真,從此讓在該院器捐的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

    台大醫院創傷外科醫師郭庭均則認為,器捐者的外觀確實是家屬決定要不要捐的重要考量,畢竟一般民眾對器捐不甚了解,尤其是骨頭或肢體的捐贈,「顧慮到家屬的心情是勸募團隊的首要任務」,這也是對器捐者展現「誠意」的一種方式。

    照顧家屬心情為什麼這麼重要?奇美醫學中心社會服務組副組長王慧娟社工師就說,大部分的器捐個案都是因為意外、疾病造成腦死,事情來得突然,家屬面臨親人遭受生死威脅時,心理承受很大的衝擊和悲傷;在這個當頭若要思考「是否要器捐、遺愛人間」,會有更複雜的情緒,醫療團隊必須做盡一切能做的,讓家屬少一些擔心。

    內容摘錄自《健康2.0》73期/10月號
    ◎ 撰文/陳以勤  ◎ 編輯/朱育嫻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長田宇峯‧奇美醫學中心社會服務組副組長王慧娟‧台大醫院創傷外科主治醫師郭庭均‧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主任龍藉泉‧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

    相關文章
    器官移植新希望 豬器官可移植人體 
    對付抗藥性細菌 土壤中有大發現
    13種癌症 驗一滴血就知道!

    缺維生素A引發夜盲症 新科技有助益!
    遠距照護 爸媽的隨身醫師
  •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