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毒小隊」救食安:一場驚心動魄的實驗,一本屠宰場祕辛小說,造就美國FDA今日地位|蘇上豪專欄
台灣近年深為食安問題所苦,雖然逮到那些無良商人的違法事證,但最後法院判決大多不符公平正義原則。我們來看看百年前美國人用「食毒小隊」展開一個驚心動魄的實驗,喚起大眾、甚至政府對於食安的重視。
1902年的秋天,美國農業部下轄的化學局(即今日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前身)的局長威利,配合《華盛頓郵報》初出茅廬的記者布朗挺身報導,展開一個現今看起來驚心動魄的實驗,期望喚起大眾、甚至政府對於食安的重視。
找人試毒 專吃化學添加物
威利找了一群自願者在化學局的地下室,由廚師每天替他們煮了「加味」的食物——意即那些常用的食品添加物,或保存使用的化學藥劑。剛開始用的是硼砂、水楊酸、硫酸、苯甲酸鈉及甲醛(即福馬林),希望透過這些自願者吃下之後,觀察出可能的危害。
這些自願者被要求只能吃化學局地下室的食物,而且必須詳實記錄下自己的各項生理數據(如體重、體溫、心跳等),以及各種身體不適的反應,尤其每天更要將自己的排泄物送到化學局檢驗;除此之外,每個星期還要去醫院接受醫師的身體評估與檢查,時間長達5年之久。
諷刺的是,威利叫這些自願者吃飯的地方叫「衛生餐桌」,不過布朗的報導卻很露骨,直接叫他們是「食毒小隊(POISON SQUAD)」,希望能喚起大眾注意促進食安的立法,可惜成效卻不如預期。
對於威利的做法,我認為無法獲得主政者認同的原因,並不能歸咎於食品加工業商人的財大氣粗,重要的因素其實很簡單,就是無法提出「一刀斃病」的科學證明。
首先當時的科學研究,並無法精確檢測那些添加物在身體造成的「有害數據」,所以即便威利據此發表多篇成果報告,卻只能流於那些自願者主觀的不舒服控訴,如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等,也沒有人真的吃了它們而死亡;另外這些添加物造成身體的傷害需要時間,5年雖長,但還不能看出顯著的併發症。
記者臥底 把屠宰場祕辛寫成小說
但老天爺還是公平的,威利對於100多項有關食安的立法躺在國會無能為力,卻因為一位扒糞記者,利用親自經歷寫出來的連載小說而得到政府重視。
故事的主角叫做辛克萊,他在1904年以匿名的方式,在芝加哥的肉類加工廠工作7周,並將其中的過程刊登於隔年的社會主義新聞報刊「訴諸理性」,這些故事用小說的形式發表,名為「屠場(THE JUNGLE)」。
小說的主角路德庫斯是一位立陶宛移民,試圖在芝加哥找工作,最後來到「屠場區」,可惜他不會說英語,加上工作環境惡劣,又被騙子盯上,不只負債累累,還被驅逐出屠場工作。
路德庫斯試圖揭露20世紀初典型的美國工人被剝削的事實,但小說中所描述芝加哥屠宰場惡劣的工作環境,卻得到大眾的嚴重關注,辛克萊承認自己出了名,但表示不是因為大家關心工人,而是不想吃到帶有肺結核的牛肉。
食安受矚 美國FDA變成標竿
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完小說後,對他的結論表示認同,並立即行動打擊那些囂張的資本家,委任勞工委員尼爾及社會工作者雷諾茲到芝加哥調查這些肉類加工廠。
雖獲得事前通知而清理了工作環境,但是雷諾茲兩人還是覺得它骯髒與噁心。兩人對總統進行口頭報告,支持了辛克萊的描述,並且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贊成有必要的立法行動,於是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國會在1906年6月30日通過了「純淨食物及藥品法案」。
上述的事件還呈現在FDA官網上,敘述其成立過程的艱辛,提醒人們食安問題的重要,也因為如此,FDA成為世界的標竿,是食品及醫藥相關產品的最重要監督者。
提出這個故事,是有感於台灣近年深為食安問題所苦,行政單位的漏洞,讓無良商人有機可趁,好不容易逮到違法事證,最後法院判決大多不符公平正義原則,其理由竟出現「時間不長,消費者實際上吃到的量有限,沒人在食用後出現具體病徵求診治療」的荒謬字句。我無法抑扼心中的憤怒,因為法官的思維還留在與100年前的美國相同時代——難道國家也要成立「食毒小隊」,讓志願者吃黑心食品一段時間後,才能替那些違法添加「害人化學物質」的食品公司定罪嗎?
本專欄文章屬專家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內容摘錄自《健康2.0》73期/10月號
◎ 編輯/朱育嫻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機能飲料抗疲勞?可樂、氣泡水竟然曾經是「藥品」!|蘇上豪專欄
面對毒蛋風暴,如何趨吉避凶?
雞蛋究竟能不能吃?誤食毒蛋怎麼辦?專家來解惑!
真假奶油傻傻分不清?食藥署:7月起須標示
1.5億人將有營養危機 全球暖化導致蛋白質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