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基因研究大突破!成乳癌治療新利器 醫曝「3習慣」恐助長台灣高發病率
乳癌已連續多年成為台灣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0/17)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將成為台灣乳癌患者精準治療的助力!
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解開乳癌細胞突變密碼
每年超過1萬名女性確診乳癌,當中約32%為未滿50歲的年輕患者,比例遠高於歐美國家,成為家庭與社會的重要負擔。如何針對不同乳癌亞型進行精準治療,已成為醫療界亟待解決的挑戰。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於2024年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ancer Medicine》,透過基因定序技術,揭示了台灣乳癌基因變異圖譜,這項研究對於未來乳癌患者的精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台灣年輕型乳癌患者比例較高的現象,此研究為個人化治療帶來了全新契機。
看更多:降血糖食物怎麼選最好?9大降血糖食物表和早餐菜單推薦
台灣乳癌基因變異分析
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次世代定序技術,針對116份台灣乳癌檢體進行基因檢測,找出以下常見突變之致癌基因,結果顯示台灣乳癌基因變異與西方國家相似:
- PIK3CA(39.7%)
- TP53(36.2%)
- KMT2C(9.5%)
- GATA3(8.6%)
- SF3B1(6.9%)
- DNMT3A(5.2%)
- MAP3K1(5.2%)
基因檢測提供治療新選擇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陳尚鴻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指出,根據檢測結果,不同基因突變會影響患者的藥物選擇。例如,帶有PIK3CA突變的患者可考慮PI3K或AKT抑制劑治療,帶有BRCA1/2突變的患者則可選擇PARP抑制劑。此外,少數腫瘤突變負荷高的患者,可嘗試PD-1抑制劑治療。研究顯示,基因檢測能為約39.5%的台灣乳癌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於未來乳癌治療的精準化,特別是為晚期患者提供更多標靶藥物選擇。
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化的特殊性
根據研究,台灣及東亞地區的乳癌患者年齡偏低,約三成患者在45至54歲間發病,較歐美平均60歲發病的患者年輕。這些年輕患者不僅承受更大的家庭與社會壓力,預後也相對較差。
陳尚鴻醫師分析,雖然台灣乳癌基因變異與西方國家相似,但台灣及東亞地區年輕乳癌患者比例較高,這可能與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的差異有關。這些環境因素可能影響基因表現,進而促進癌症發生。
藥物研發持續進行,新藥物選擇增多
對於標靶藥物治療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查岱龍所長進一步說明,目前的基因檢測已經能為約40%的晚期乳癌患者提供治療選擇,但仍有約六成的患者尚未找到合適的藥物。針對這一情況,他表示,藥物的開發工作正持續進行,許多標靶藥物已進入臨床前試驗階段,未來有望在更多癌症患者中使用。
目前已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驗證的標靶藥物,能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提供有效治療。然而,標靶藥物不可能完全沒有副作用,因此基因定序技術的應用,能幫助醫師針對患者的基因突變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未來,國內也將推動更多的大規模臨床實驗,讓台灣患者有機會接受更新、更有效的治療。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精準醫療逐漸成為乳癌治療的主流。透過分析癌症基因變異,醫師能為患者量身訂做治療計劃,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他呼籲晚期患者考慮進行基因檢測,以期找到更合適的治療方法,並預期未來基因檢測將對乳癌治療與藥物開發帶來更多貢獻。
看更多:乳房良性腫瘤/乳房發現腫塊怎麼辦?4種型態照護方式都不同 2情況有惡性可能
◎ 圖片來源/顧詩蓓攝
◎ 諮詢專家/查岱龍所長.陳尚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