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研究新希望!未來類人腦器官會有意識?法律與倫理難題浮現

  • 顧詩蓓 整理
  • 2024/08/23 11:34
  • 「類人腦器官」研究正為醫學領域開啟新的篇章,隨著類人腦器官相關研究快速發展的同時,相關的法律與倫理規範迫在眉睫。台北醫學大學李崇菱副教授參與日本廣島大學一項跨領域合作研究,針對類人腦器官未來可能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議,提出了五大重點議題。

     

    類人腦器官研究為醫學領域帶來無限可能

    類人腦器官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為科學家研究人腦提供新曙光,可供研究失智症等與大腦相關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利用類人腦器官打造大腦器官系統,進一步研究學習、神經發展與疾病等機制。

     

    類人腦器官可以模仿大腦,被實驗的系統可能發展出「意識」,也衍生爭議。最新研究指出,「人類大腦器官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變得有意識」應有更廣大深入的道德及法律探討。

    看更多:超慢跑抗失智!加上「這運動」輪流做 提升健康效果更驚人

     

    台日合作研究提出類人腦器官的五大規範重點

    台北醫學大學與日本廣島大學於今(8/23)同步發布研究成果。研究由廣島大學人社院的澤井努教授主導,首次系統性地提出類人腦器官研究應關注的五大規範層面,分別是:

     

    1. 意識問題。
    2. 法律地位。
    3. 知情同意權。
    4. 所有權。
    5. 器官移植。

     

    特別是「類人腦器官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發展出意識」這一議題,應當進行更深入的倫理與法律探討。李崇菱副教授表示,法律的制定往往落後於科技的發展,加上當前AI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更凸顯法律層面的不足。隨著各界針對類人腦研究的發展,政府也應考慮相關研究可能出現的潛在法律問題。澤井努教授強調,研究提出的五大分類也是朝向改善類人腦器官研究環境邁出重要的一步。

    看更多:常忘東忘西?醫解密「這些病」易誤認失智症 3招辨別成逆轉失智關鍵

     

    器官移植面臨新的法律及倫理挑戰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評估類人腦器官可能帶來的各項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類人腦器官目前就像其他人類器官被視為「財產權」,但隨著研究發展,類人腦器官一旦被整合於AI人工智慧等系統,是否從財產權轉換成法人身分則有待探討。研究指出,捐贈者可能因為捐獻腦細胞用於研究之後的發展及成果出現所有權糾紛。因此,有必要以適當的形式獲得細胞捐贈者的同意,保護其隱私及權益。

     

    一旦「類人腦器官」被進一步移植至動物體內,甚至是人體內進行實驗研究時,將面臨新的法律及倫理挑戰。由此可知,針對「類人腦器官」擬定完善的相關規範刻不容緩。

    看更多:美資深影星珍娜羅蘭94歲辭世 晚年罹阿茲海默症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