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運動也會中風!台灣馬拉松之父今年4月中風 3個月能走半年能跑都靠「它」

  • 丁彥伶 報導
  • 2024/10/14 18:41
  • 每天運動、吃得很健康竟然也會中風!1980年代一手創立馬拉松協會的盧瑞山有「台灣馬拉松之父」之稱,跑完全馬(42公里195公尺)只要2.5小時的他今年4月卻在一次運動過後跟太太說「我頭好痛」後陷入昏迷,醒來後才知道自己中風了。但他憑著毅力和運動家的信念,復健3個多月就恢復自理能力,他說「都要感謝國泰醫院復健人員的功勞!」

     

    「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人生第一次遇到要復健」。一般認為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曾是馬拉松國手、現任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祕書長盧瑞山,今年4月中風後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只能臥床,在多年好友、內湖國泰醫院院長,同時也是復健科醫師的塗雅雯建議下轉院治療。在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醫療團隊的協助,及他堅持運動家不放棄的精神下,積極配合復健,終於拔除鼻胃管正常飲食,能獨立行走、生活自理,重拾健康。   

    看更多:69歲張友驊搶救不治!跌倒最怕4傷害 恐致殘致命

     

    「想回復正常生活」強大意志力+復健 終獲健康

    「我是台灣路跑最快的前3名好手、我天天運動、身體這麼壯,怎麼可能會臥床?」盧瑞山分享剛開始每天抽痰、戴鼻胃管、插尿管、坐輪椅,讓他陷入焦慮、憂鬱。轉院後在團隊正向鼓勵下,憑著想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念,以路跑拚搏的毅力,每天堅持數小時復健,克服困難,重拾健康。他盼將復健經驗分享給其他中風病友,只要不放棄就有康復機會。

     

    ▲盧瑞山中風後積極配合復健,奇蹟式快速復原。(圖/國泰醫院提供)

     

    塗雅雯表示,盧祕書長中風後語言、吞嚥、肢體協調性受影響,經復健團隊啟動全人醫療,從生理、心理給予支持,以任務導向訓練提供各項治療,重建生活。她以「我跑步,你走路」鼓勵他,有朝一日能再回到馬拉松賽場。

     

    ▲塗雅雯院長到病房鼓勵盧瑞山祕書長積極戰勝中風後遺症。(圖/國泰醫院提供)

     

    雖然每天運動沒有幫盧瑞山預防腦中風,但是常年運動練就運動員好底子,加上永不放棄的精神,他的恢復速度驚人,從中風到可以走路不到4個月就恢復,近兩個月還可以慢慢跑、用走的可走7、8公里,讓醫療團隊嘖嘖稱奇。

    看更多:關節痛等於中年危機?50歲婦人膝蓋痛到吃止痛藥也沒用 1方式讓她不再喊痛

     

    腦中風後遺症多 積極復健搭配新科技,達最佳治療效果

    塗雅雯指出,台灣每年新發生腦中風人數約3萬,35歲以上發生率約3%。腦中風會造成認知、語言、吞嚥、肢體、大小便等多種後遺症,持續失能比例半年後高達5成,造成龐大心理經濟壓力。

     

    國泰醫院副院長王拔群表示,近10年腦中風治療有明顯進展,包括中風後「動脈取栓」,病發後2小時內完成不僅能使死亡率大幅下降,病人預後可以恢復得更好。塗雅惠說明,影響中風復原的因素包括年紀、中風位置與範圍、合併症、病人動機及家庭支持,後兩者尤為關鍵。透過積極復健治療,合併人工智慧等新穎醫療科技,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臨床上看到病人最擔心的,包括「我的鼻胃管要裝一輩子嗎?我的尿袋會一輩子跟著我嗎?」復健科醫師和職能治療師會幫忙病患努力恢復自理能力,拔掉鼻胃管、脫離尿袋,幫病患提升到最好的狀況。

     

    復健團隊會針對病人受損程度,進行個別化治療,恢復神經功能,以任務導向訓練日常所需,如病患住二樓,每天需要上下樓爬樓梯,會著重訓練患者上下樓梯的能力,患者出院後還要上班工作、打字等,也幫忙訓練患者的工作能力。統計顯示,中風重症患者只要積極復健,在整體表現、生活自理等都有顯著進步。

     

    此外,政府與民間應共同努力推廣中風防治觀念,提高民眾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心律不整、肥胖、吸菸、飲酒等危險因子的認知與警覺。唯有從源頭預防,才能降低中風發生率。

     

    每天運動不一定不會生病,但讓人復原更快

    塗雅雯表示,盧瑞山的中風,其實是腦動脈瘤破裂所造成,運動無法預防腦動脈瘤破裂,但因為他常年運動所以肢體反應力、協調能力和平衡感都比一般人好,所以在他積極配合復健後,才能奇蹟式這樣快復原,所以她提醒大家「保持運動習慣對身體復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預防中風或心血管疾病則要從定期檢查、控制血壓等三高問題做起。

    看更多:老戲骨李立群驚見「坐輪椅」!醫提出腳無力與「1器官」有關 用2招來預防

     

    ◎ 圖片來源/丁彥伶攝.國泰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塗雅雯醫師

     

    →最新資訊!快點【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