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太久突暴食會致命!這名人恐是這樣暴斃 醫授正確進食步驟防嚴重併發症

  • 吳詠霓 整理
  • 2024/04/08 18:01
  • 有的人可能因自我照護功能不好、有厭食症等飲食障礙,或是身處生活條件較差的狀況,出現長期飢餓的情況,體重變得非常低。對於長期營養不良或過度消瘦的病人,如果突然給予大量營養素,反而可能會造成致命風險,這種狀況被稱為「再餵食症候群」。

     

    什麼是再餵食症候群?

    再餵食症候群指的是,營養不良的病人在剛接受積極營養治療階段,因內分泌的快速改變,發生電解質異常、低血糖或是維生素缺乏的現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繼宇解釋,在長期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身體會有一些改變。等身體習慣這些改變之後,突然間給予大量的營養,就可能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或者是身體水分的改變。

    看更多:血糖波動影響心血管、大腦、腎臟健康!控醣飲食3招 餐前喝醋、吃醋溜小黃瓜控糖

     

    再餵食症候群會致死 這位名人恐因此喪命

    一般而言,營養不管對於健康人或病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因為營養狀態會直接影響到病況恢復的狀況,所以面對營養不良的病人,通常會積極的給予營養治療,希望加速病人的復原。不過,也要小心一下給予太多營養,有時反而對病人造成傷害。

     

    成大醫院營養醫療小組主任王志榮舉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杜甫,歷經飢荒之後開始進食,不久之後就暴斃。現在的營養專家就認為,杜甫那時候可能是死於再餵食症候群。

     

    王志榮強調,在長期營養不良或過度消瘦病人,他們身體大量缺乏營養素,但如果突然給予大量營養素會過度活化病人的營養代謝系統,而過度活化營養代謝系統之後,會造成病人電解質的不平衡,以及酸鹼的不平衡,最嚴重的時候可能會致命。

     

    竹山秀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汪利璆也說明,再餵食症候群發生在營養失調的病人身上,特別是很久沒有進食的病人,當開始正常進食之後,因為大量的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就會產生很多代謝上的問題,甚至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

    看更多:網紅不靠吃藥減重40公斤!減重飲食菜單曝光 飲控也能吃日料、火鍋、滷味

     

    哪些人容易發生再餵食症候群?

    中山附醫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彭正明提到,在臨床上面比較常見再餵食症候群的患者,例如像癌症手術的患者,或是長期癌症的患者、比較偏晚期的患者,甚至有些手術後的一些併發症等,這類型的患者族群會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三低一高」,所謂的低血磷、低血鉀、低血鎂、高血糖。若這三個特色彼此沒有產生平衡,或者是營養及體液沒有適度的補充,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成大醫院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威廷指出,只要在數日之間進食量大幅下降,或是診斷惡性腫瘤、酒精成癮、厭食症,甚至是一般老年人,都可能會發生再餵食症候群。電解質異常以低血鉀與低血磷最常見,重度低血磷會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心肌病變、甚至是心律不整等嚴重併發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靜脈營養小組主任林巧峯也表示,通常餓很久的病人比較容易得到再餵食症候群。此外,像孕婦、老人,或者電解質不平衡的人,或者小孩子,或者是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到。

    看更多:每天做好這件事!會瘦得比節食、運動還更有效率 避免減肌增脂

     

    如何預防再餵食症候群?

    李威廷表示,在營養給予的方式上,不論是腸道營養或是靜脈營養,都強調低起始熱量,也就是在最初48小時內,只要達到每天每公斤510大卡即可,之後再逐步提高,目的就是要避免嚴重合併症的發生。

     

    再餵食症候群的治療策略,首重在積極補充電解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並密集監測血液中電解質的變化。醫師提醒,再餵食症候群帶來的傷害,要避免病人死亡,有正確的觀念非常重要,建議諮詢營養師或醫師,以免再餵食症候群引起併發症。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資料來源/TVBS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