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癌王「胰臟癌」沒救嗎?危險族群有哪些?症狀、前兆、預防、治療懶人包

  • 羅以容 整理
  • 2023/09/19 14:26
  • 胰臟是柔軟長形的腺體,橫躺在上腹部的中央,位於後腹膜腔,在肝臟、胃部的後面,而所謂的胰臟癌,也就是胰臟出現癌變所致。在組織學上,胰臟癌來自胰管細胞約占75%,其餘則是源於腺泡本身的惡性腫瘤,巨細胞或來自蘭氏小島的小島細胞瘤,以及一些囊狀腫瘤。

     

    為什麼會得胰臟癌?

    胰臟癌的發生原因,目前仍不明,但可能危險因子有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特定基因疾病等,建議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才能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

     

    胰臟癌7大症狀

    早期胰臟癌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也有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疼痛可能蔓延至背部疼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體重明顯減輕、膽管阻塞相關的無痛黃疸、血糖上升等。

     

    ▲胰臟癌的7大症狀。

     

    哪些人是胰臟癌高危險族群?

    胰臟癌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部分發生在60歲以上,少低於40歲,但近年漸漸有年輕化的趨勢。曾有研究指出,喝酒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另外,超過10年以上長期接觸化學藥品,尤其是石油或其他溶劑,會增加胰臟癌風險。

     

    而曾接受胃部切除手術者,可能在接受胃部切除手術後,改變胃調節胰液的功能,或者胃切除後胃酸減少,導致致癌的亞硝酸鹽產生增加,可能提高胰臟癌57倍發生率。此外,慢性胰臟炎經常與胰臟癌合併出現,曾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不過是否一定有關聯性,仍未有定論。

     

    有些研究認為糖尿病病人罹患胰臟癌的機會較高,但未完全肯定證明。抽菸是與胰臟癌最相關的危險因子,其罹癌機會比不抽菸者高23倍。日常飲食若攝取太多肉類或脂肪,發生胰臟癌比例也會較高。

     

    ▲胰臟癌危險族群。

     

    如何預防胰臟癌?

    胰臟主要是分泌消化酵素來分解吃進去的食物,以及分泌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穩定,所以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有助於減輕胰臟消化、代謝調控上的負荷。現代人忙碌、生活習慣不佳,習慣快速吃完一餐,甚至口中食物還未細細咀嚼就搭飲料、湯品強喝下肚,這些行為都大大增加胰臟分泌消化酵素的負荷。

     

    此外,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空腹進食精緻碳水化合物等,都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而胰臟則需要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的負荷。建議注意「進食順序」,先把蛋白質、蔬菜吃足,就能避免過度進食碳水化合物;再來是正餐要吃足,減少餐間嘴饞一直吃甜點、飲料、點心等精緻碳水化合物;血糖震盪穩定了,自然無須讓胰臟多做工。

     

    由於肥胖是很多疾病的風險因子,脂肪除了囤積在皮下、肝臟之外,也會囤積在胰臟,形成「脂肪胰」,若不改善,長期下來除了胰臟功能受損外,甚至可能引起慢性發炎、癌變;同時,脂肪也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迫使胰臟一直過度分泌胰島素。因此,維持理想體重、內臟脂肪勿過高,對於胰臟健康維持有很大的幫助。

     

    胰臟癌的治療方法

    胰臟癌的治療方針會根據癌症的分期、位置、病人的年齡、健康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細胞治療、支持性療法、緩和安寧醫療等。

     

    ◎ 本文摘自/健康2.0醫學百科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