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不去 新的一直來,儲物症讓貴參參的房子變垃圾堆!4步驟幫助斷捨離

  • 許寶仁 報導
  • 2022/08/01 18:08
  • 房價飆漲,很多人努力大半生還買不起房,卻有人在家裡囤積了各種雜物,甚至孳生蟑螂、鼠患;醫師指出,這種情形是很可能是患了「儲物症」,當事人自己的生活空間凌亂不堪,連帶家人或鄰居也受影響。

    看更多:明明不想卻重複狂追垃圾車!她罹患強迫症不自知 醫曝「強迫症表現」其中一項大家天天都會做

     

    4面向評估 這樣是正常嗎?

    舊的不去,新的一直來!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長聖指出,「儲物症」的發生原因目前醫學上還不清楚,以往精神醫學將它視為強迫症的表現之一,近年來則獨立診斷。事實上,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有些人有強烈購物慾,對某些類別的物品十分愛買,或是有收集癖好的收藏家,愛到藏品就心動不已,但陳醫師強調,基本上藏家都會對物品做好歸納整理,以及空間管理。儲物症患者卻不是,臨床診斷的準則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判斷:

     

    1.不管收集物品的實際價值:包括報紙、郵件、雜誌、舊衣服、書本、筆記等,在別人眼中是垃圾,但在他眼中當作寶。

    2.造成居住場所凌亂不堪:例如床鋪堆滿雜物,只好睡在地上或客廳,或雜物堆到堵住門口,開關困難,沒辦法使用衛浴等情況。

    3.造成環境安全疑慮:有引發火災、或堆疊的物品太高,可能墜落砸人的疑慮;或家裡已經引來蟑螂、老鼠、跳蚤等害蟲,甚至蔓延到其他人家,造成衛生問題。

    4.嚴重影響周遭人際關係:以上的問題引起家人困擾,進而造成鄰居反感。

    看更多:自律神經失調渾身不對勁!身心醫師授7大要領 不吃藥啟動自癒力

     

    動之以情 以同理心進行道德勸說

    陳長聖醫師說明,「儲物症」患者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出現症狀,30幾歲時被診斷,但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就醫與治療成效有限,往往是到50幾歲時因鄰居無法忍受才由公權力介入,強迫就醫。「儲物症」的治療上會以藥物搭配心理治療,但根據陳醫師的臨床觀察經驗,大約只有1/4的患者可以有效治療,另外3/4必需持續進行環境管理,住院期間需要有醫療人員提醒患者,有些物品是不是還有留下來的價值?是不是該丟棄了?而出院後,「儲物症」再發生的機率也相當高。

     

    患者的病識感低,該如何勸說他就醫?陳長聖醫師說,對於病識感較低的患者,通常難以說之以理,最好的方式是以同理心,動之以情,與個案討論,例如詢問患者生活上的困擾,例如能不能在房間裡好好睡覺?若無法,是什麼因素影響?個案可能會說,因為有蟑螂飛來飛去干擾睡眠;進一步再說服當事人,如果將空間整理一下,就可以逐步改善這些困擾。必要時也以類似的方式勸說患者醫,接受診治。

     

    事實上,有不少老人家也有囤積物品的傾向,捨不得丟物品,卻一直撿拾東西回家,這與「儲物症」又有所區別。陳長聖醫師表示,老人家捨不得丟的物品通常有強烈情感依附,或過度惜物,在外面看到還堪用的物品被丟棄,覺得很可惜,撿回家裡「有朝一日會派得上用場」的心態,與「儲物症」患者不管物品實際價值的情形並不相同。但不論是過度惜物、強烈情感依附,或患有「儲物症」,「斷捨離」的認知行為治療都是必要的。

     

    斷捨離4步驟 首先想像空間新樣貌

    陳長聖醫師指出,「斷捨離」的認知行治療有幾個步驟:

    1.建立想像與期待:與個案討論,例如當房間或屋子整理出空間之後,會對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2.從簡單易行的物品開始:例如從書桌到衣櫃,再到書櫃,最後再處理大件物品。

    3.用影像或圖片保存:心情上難以割捨的物品,可以利用拍成照片或影像存檔,想要回憶時可以找出來紀念、回味。

    4. 向物品感恩、道別: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是記憶的軌跡,情感的連結,藉由道別的儀式感說出對它們的感恩與懷念,也是對過去的道別,迎接新空間、新生活的起點。

     

    每個人心裡都有對某些物品的執念,一旦這個執念大到成為生活和心理的負擔,就該斷捨離了。避免過度囤積物品,每隔一段時間整理物品與空間,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法,當居住空間改善後,心靈的自由度也變得更大了。

    看更多:購物狂注意 為何會買到剁手?一張表教你自我評估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陳長聖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