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家變資源回收場!「東西捨不得丟」台灣人囤積成病 儲物症如何逆轉?

儲物症

朱育嫻 整理 2024/06/21 14:59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你或家人有一堆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內,連行走都要跨越層層障礙?捨不得丟別以為是念舊,儲物症是一種強迫行為,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13年,已將儲物症列為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囤積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物品堆至天花板!儲物症家屬的無奈

陳怡萩是儲物症患者家屬,她的母親罹患儲物症,住家客廳、房間物品堆積如山,宛如資源回收場,從地板一直堆到半牆高。陳怡萩形容,堆積的物品高度幾乎快碰到天花板,距離天花板僅剩不到2030公分的空間;整個家裡的走道都只剩下一條路可以通行。她發現母親最喜歡留下的物品是紙盒、布丁杯、各種空瓶子,甚至還有輪胎等難以歸類的物品。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在這個30坪的住家中,幾乎全部空間都被物品占據;看似念舊的行為,實際上卻造成生活不便,甚至影響到健康與家庭關係。陳怡萩提到,由於家人都有抽菸的習慣,那些堆積的物品上都沾滿了菸味,形成所謂的三手菸,對健康造成威脅。

 

為了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陳怡萩曾多次嘗試清理堆積的物品,但母親總是會再度填滿空間。最後,陳怡萩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措施,直接更換浴室和房間的門鎖,並把鑰匙帶走,以確保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囤積症女性居多!55歲以上尤其脆弱

儲物症患者的居住環境通常凌亂擁擠,無法正常使用房子,他們有強烈的慾望保留物品,不管物品是否有價值,總認為這些物品是特別的,未來有一天一定會用到。

 

其實,儲物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各年齡層都可能遇到這個問題。儲物症患者有68%的人在20歲之前初次發作,2%~5%的人在成年後發作。儲物症的病程是慢性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惡化,好發族群集中在55歲以上,其中以女性占多數。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13年正式將儲物症列為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根據估計,全球有2%~6%的人口罹患儲物症,若以台灣2300萬人口計算,推估國內約有46萬~138萬人受到儲物症的影響。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積症是一種新興的疾病診斷,被歸類為與強迫症及相關障礙同屬一類;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收集各式各樣的物品,中年以上的人較常見。

看更多:沒錢小夫妻家中堆滿雜物!臭肉包放一年沒發現 學會斷捨離自然變有錢

 

「堆積成山」背後可能隱藏心靈創傷

收納服務公司創辦人鄭博元認為,儲物症可能與個人在人生中遭遇重大挫折有關。當個人遇到與特定物品相關的挫折時,可能會傾向購買更多該類物品,例如,若小時候經濟條件不佳,可能會害怕未來難以擁有某些物品,因此在折扣期間大量囤積。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感情問題,例如離婚或配偶有外遇,導致自信心受挫,進而大量囤積衣物等物品。鄭博元認為,這是一種用物品去解決或消除心理衝擊的方式。

看更多:婚姻被迫觸礁!你也有囤積症嗎?家裡雜物堆滿 不能離婚就「休婚」吧!

 

改善儲物症有方法嗎?

要改善儲物症,第一步是學會「斷捨離」,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對於其他物品,可以設定一個期限,並深入了解產生過度囤積物品的心理成因,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改善。

看更多:丟東西能改善自律神經!日名醫建議不留照片、減少物品 照顧自律神經

 

鄭博元建議,可以先詢問患者哪一類物品數量最多,以及為什麼會想購買那麼多;接著再問哪些物品是實際有在使用的。透過這些問題,引導患者回想購買物品的原因,以及實際使用的比例有多少,如果患者能夠想通,就會自發地進行一些斷捨離或取捨。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捨不得丟」別以為是念舊,儲物症是一種強迫行為和疾病,患者應該尋求醫療協助,放下不再需要的東西,將有限的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才能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與幸福。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