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柔自曝憂鬱症「無法呼吸、不快樂」!專家提醒:憂鬱的5個前兆

  • 朱育嫻 報導
  • 2022/01/04 11:30
  • 藝人黃小柔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在2021年的年中罹患憂鬱症,明明很滿意當前生活,卻不快樂,最嚴重時甚至「無法呼吸」。究竟憂鬱和一般心情低落有什麼不同?專家提醒「憂鬱的5個前兆」。

     

    沒來由不開心!沒辦法呼吸、不想出門……

    黃小柔和老公結婚近7年,這次面臨憂鬱症,老公不離不棄的陪伴。黃小柔在臉書自爆罹患憂鬱症,並坦言自己有控制狂傾向。她說前陣子心情低落,朋友建議她去看醫生,目前有好轉,還透露這段時間2次崩潰,「這次比較嚴重沒辦法呼吸,沒辦法動、不想出門,工作完會像跑完大隊接力,容易沮喪,無來由不開心。」她也提到,明明很滿意當前的生活,卻依舊不快樂。

    看更多:網紅阿滴自曝憂鬱症1年多…醫提醒:兒童也有憂鬱症,這些表現家長要注意

     

    憂鬱和心情低落有什麼不同?

    有些人會問:我剛和女友分手,每天都想哭,這樣算憂鬱嗎?或是覺得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不想去上班,這樣算憂鬱嗎?亞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張明偉指出,所謂憂鬱症,就是原本讓你感到高興的事情,現在都變得沒有興趣,或者幾乎每天都覺得心情很低落,除此之外也影響到睡眠、飲食、想法與精神狀態。

     

    而憂鬱與一般心情低落,到底有什麼不同?張明偉說明,一般所謂的心情低落,只是一個偶發感覺,一閃即逝,並不會對工作、學業、社交互動造成太大影響。而憂鬱則是心情低落的頻率很高,超出自己可以忍受或處理的程度,經過一段時間沒辦法自己恢復(通常是2周以上),並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的表現,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與評估憂鬱症的可能性。

    看更多:心理師都在做「身體掃描呼吸」!每天15分鐘 釋放壓力、遠離焦慮

     

    要留意!憂鬱的5個前兆

    張明偉提到,通常在憂鬱發生之前,會有一些徵兆,包含下列幾種:

     

    1.負向思考

    對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總是以負面、消極的方式看待。如別人稱讚自己的時候,會覺得別人好像在嘲笑自己;或者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根本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且對於別人無心的言論,會覺得是在針對自己。

     

    2.自尊降低

    患有憂鬱症的人,通常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什麼都做不好,且會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或累贅,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3.自殺傾向

    輕微憂鬱症者,可能會偶爾出現自殺的想法,嚴重的憂鬱症者,有時不僅有自殺的想法,甚至已經開始擬定自殺計畫,或已經執行數次。

     

    4.認知功能降低

    憂鬱的人常會被發現有認知功能的下降,包含:常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做事開始變得猶豫不決,判斷力變得不好,並開始無法持續做一件事情。

     

    5.社交功能降低

    憂鬱的人常見就是變得不喜歡出門,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累,不想去做,整天只想要待在家裡,或躺在床上。

     

    示意圖/TVBS

     

    6個預防憂鬱的方式

    該如何預防憂鬱的發生?張明偉提供以下6個預防憂鬱的方式:

     

    1.減少外在壓力

    有些人明知已經無法負荷,卻還是不斷的增加自己外在的壓力。如工作已經做不完了,卻還是不斷答應增加工作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當自己已覺得壓力過大時,適當的請求協助或是拒絕別人的要求。

     

    2.降低內在壓力

    凡事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事一定按照自己的步驟,報告內容一改再改,不只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此時對自己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如果能針對事情的輕重緩急做一些區分,並根據重要性訂立不同的標準,也許能夠適當降低內在的壓力。

     

    3.留意壓力極限

    對壓力源所作的反應不只有生理變化,還包括行為的變化。如當自己出現:頭痛、呼吸不順、體重改變、心跳加速、易怒、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效率變差、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食、自我封閉、人際疏離等,也許要注意是否壓力負荷到極限。

    看更多:胸悶、胸痛原來是氣堵了!白雁老師「平心降壓法」 消解憂鬱、平穩血壓

     

    4.尋找良好的社會支持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向人求援是重要且有效的抗壓方式。如果能有一些管道獲得情緒上的支持或宣洩,可以有效降低憂鬱情緒。

     

    5.學習壓力調適的方法與技巧

    藉由找出壓力源,並加以改善或改變自己負向想法,增加自我能力,或學習放鬆的方法,都能夠有效改善壓力反應。

     

    6.求助專業人員

    如果發現自己情緒低落已經一陣子都無法恢復,可考慮求助專業人員,在專業人員的指導與協助下,可以減少受苦的時間,減輕痛苦。

     

    ◎ 圖片來源/翻攝自黃小柔臉書‧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部分資料來源/張明偉臨床心理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