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疫情才起,印度致死率近70%「番茄流感」恐來襲!刺胳針發警訊

  • 丁彥伶 報導
  • 2022/08/30 12:20
  • 台灣本土正遭逢Omicron BA.5變異株肆虐而疫情升溫,近期印度卻傳出疑似新病毒引起「番茄流感」(tomato flu),據稱82例5歲以下兒童感染者中已有58人死亡,死亡率近70%。醫師指出,雖然稱為「番茄流感」,但證實應該是腸病毒的克沙奇病毒的當地新變種,雖然傳染力強,但當地死亡率高,可能和醫療支持力不足有關。

    看更多:首例BA.5死亡案例!30多歲女缺氧性腦病變過世 進入高峰期後BA.5單日恐6萬多人

     

    近日印度媒體《The Sun》(太陽報)報導,有82名印度兒童身上出現皮膚長出劇痛的水泡、紅疹,並出現類似蚊蟲叮咬的發燒症狀,因為患者皮膚水泡會逐漸長大到番茄的大小,患者皮膚上也會出現皮疹,由於尚未分離出病毒株,被認為是「新型病毒」,並依據其皮膚症狀及快速傳播開來,而稱為番茄流感。

     

    番茄流感非流感,是克沙奇病毒其中的新變異種

    但據近日印度衛生部長對外說明,番茄流感並非真的流感,而是引起手足口症的腸病毒中,克沙奇病毒的新變種。該變種病毒於2022年5月至7月間,當局回報有82個病例,所有病患都是5歲以下的孩子。

     

    ▲印度衛生部長澄清番茄流感非流感,而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變異病毒。

     

    此波感染首先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拉姆區被發現,隨後蔓延整個區域,目前印度的28個邦中有3個邦受到了影響。由於其擴散快速,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胳針)指出,此疾病「具高度傳染性」,並擔心可能會蔓延到成年人身上。

    看更多:BA.5本土病例北部「最高危區」!疫情告急傳詐騙,衛福部給3-5萬補助金都假的

     

    番茄流感和蚊蟲叮咬無關

    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該病毒目前的資訊並未說明得很完整,但從印度的資訊得知它是一種克沙奇病毒的新變異種,是藉由飛沬傳染或接觸傳染,和流感無關,也非原先認為可能是蚊蟲叮咬所致。

     

    一般的手足口病是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紅疹、破皮、發燒,以及口腔內潰瘍破皮等症狀,而這個病毒的症狀不只在皮膚上水泡更大、更明顯以外,還有疲勞、噁心、嘔吐、腹瀉、發燒、脫水、關節腫脹、身體疼痛等症狀。

     

    幼兒脫水很危險!印度番茄流感高死亡率疑因醫療資源不足

    崔可忠推測印度82名病童中58名死亡,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病毒主要侵犯是抵抗力差的5歲以下幼童,以及病毒變異致使毒性增強,再加上當地醫療支持性不足。因為腸病毒感染的病童常會因為口腔黏膜潰瘍無法正常飲食,出現脫水症狀。幼兒脫水是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狀,在台灣的醫療會及時給予輸液等水液支持,在印度的部分區域如果醫療資源不足,便容易發生致命的危險。

     

    番茄流感非新病毒,2008年新加坡曾有流行

    崔可忠表示,印度的這隻病毒其實並非新的病毒,自2001年開始被報告,過去國內也出現過小波流行,最大的一波流行是2008年發生在新加坡,約有3萬人感染,但是死亡率並不高。

     

    不排除印度番茄流感會侵台

    由於台灣近來和印度往來密切,崔可忠說,不排除引起「番茄流感」的這隻克沙奇病毒也可能會進入台灣。不過國內的醫療資源足夠,他認為這隻病毒和可能引起腦炎、神經侵犯的腸71型來比,致危性沒那麼高,只要有足夠的醫療照顧,感染病童發生危險的機率不高。

     

    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可防

    腸病毒的傳播方式是通過密切接觸,因為幼嬰兒較容易透過尿布、接觸不清潔的物體、直接將東西吃進嘴裡而受到病毒感染。近兩年因為COVID-19傳染,學校停課及戴口罩、勤洗手、噴酒精消毒等衛生措施,國內腸病毒流行較往年低很多。崔可忠認為全民持續維持個人衛生策略,也有助降低在國內發生大流行。

     

    而成人確實也會受腸病毒感染,但一般來說成人從小到大感染過多種腸病毒,身上有抗體,所以感染後症狀都不如兒童明顯。

    看更多:頭痛小心!女打3劑確診3日亡!疫情來了確診創近期新高,3族群最易重覆感染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圖片來源/翻攝自太陽報印度快報
    ◎ 諮詢專家/崔可忠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