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泰院踩踏死傷慘重!如何避免大活動擁擠窒息?這姿勢能救命、6招保護技巧快學

  • 許佳惠 整理
  • 2022/10/31 12:15
  • 韓國首爾梨泰院因萬聖節活動,吸引超過10萬人潮湧入,結果引發大規模踩踏窒息事件,根據韓國媒體報導,已造成154人罹難,成為韓國史上最嚴重的公安事件。醫師表示,在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現場,如果每平方公尺超過4人,就要小心「流體效應」。維持拳擊姿勢、雙手放胸前保護自己,確保胸部有空間呼吸很重要。而遠離障礙物、保持站立姿勢、維持呼吸節奏、注意觀察環境、不要用力推擠、提早開始離場,才能讓自己全身而退。

    看更多:27歲百萬女網紅驚爆噎死!醫教自己做哈姆立克法自救法,邊吃飯邊做這件事最危險

     

    胸部遭重力壓迫恐「壓迫性窒息」 無法氣體交換

    梨泰院事件不只震驚南韓也震驚國際,許多人好奇,人潮在開放空間,不是密閉空間,氧氣源源不絕,踩踏事件如何造成集體窒息?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窒息的原因除了常見的呼吸道阻塞,例如上吊、食物噎到外,還有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稱為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主要原因是胸部遭重力壓迫,導致無法呼吸,縱使周遭有氧氣也法進行氣體交換。

     

    年輕女性較瘦弱 受壓迫4~5分鐘後就會窒息

    他解釋,擁擠的人群演變成人肉踐踏,通常是由一個驚慌或興奮事件觸發。這次梨泰院事件,據《韓國經濟》報導,是因為有名人造訪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旁的小巷內,因此才聚集許多人擠在狹窄街道上造成失控。而年輕女性比較瘦弱,加上梨泰院階梯巷弄多,一旦跌到,後面引發疊羅漢效應,被壓迫在下方的人就無法呼吸,4~5分鐘後就會窒息。而胸部壓迫除了無法呼吸以外,千斤的重力還會導致頭頸部的血液無法回流心臟,所以會看到上半身充血發紫、七孔出血。

    看更多:血管硬化還有救!名醫推這招護心、恢復血管彈性 搭配藥物80%心衰可幾乎正常

     

    每平方公尺超過4人 小心身不由己的「流體效應」

    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也表示,當每平方公尺超過4人,就要小心產生「流體效應」,個人無法自由活動,會隨著人潮推擠向前,因此會造成前方壓迫,這也說明此次梨泰院為何在斜坡時發生踩踏現象。

     

    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可考慮用空拍機和AI監控

    李建璋認為,要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主辦單位一定要有能力監視、管理人流,才能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現在有空拍機和AI科技,應該要派上用場, 當自動偵測人群過度擁擠時就要開始進行分流、分眾。

     

    張國頌則提醒,凡參與大型活動的民眾,在參與前最好能先瞭解現場環境,包括演唱會、跨年或各項賽事,活動結束的人潮分流是最嚴峻的考驗,也是最常發生推擠或意外的時候,其中斜坡、下樓梯處、狹窄通道最容易發生推擠。而女性、身材矮小者首當其衝,承受壓力更大,是壓迫性窒息高危險群。

     

    雙手放胸前擺拳擊姿勢 確保胸部有空間呼吸

    李建璋建議,當發現身邊每平方公尺已達5人以上,就是人群過度擁擠的警訊,要趕快向人群的周邊移動,如果已經陷在人群洪流之中,切記雙手放胸前保護自己, 讓自己的胸部有空間呼吸,不要落單、設法脫困。

     

    中醫師林舜穀也建議,雙手舉在胸前,擺出像拳擊一樣的姿勢,可以保護胸腔,並留出呼吸空間,如果不慎跌倒,要蜷起身體坐在地上,雙手護住頭部與胸腔,保留呼吸空間。

    看更多:躺下站起來就頭暈?長新冠患者姿勢忽然改變要注意!研究:恐引腦血流不足

     

     

     

    6招自我保護技巧學起來

    另外,提早開始離開、遠離障礙物、保持站立姿勢、維持呼吸節奏、注意觀察環境、不要用力推擠,做到這6點也有助全身而退。

     

    ①提早開始離開:

    當人群開始聚集,時間越長、離開的機會越低,越早躲開越能保護自己。

     

    ②遠離障礙物體:

    包含柱子或轉角,被擠到這些地方,逃離機會越低,且受到擠壓時更容易受傷。

     

    ③保持站立姿勢:

    不要將包包放地上,也不要彎腰撿東西,一旦被撞倒更容易被其他人踩踏或壓住。

     

    ④控制呼吸節奏:

    避免尖叫或大吼浪費氧氣,控制自己的呼吸節奏並保持冷靜。

     

    ⑤注意觀察環境:

    盡可能向人群稀少的地方前進,不要跟大家一起擠在出口,可看看是否有穩固的高處可以往上攀。

     

    ⑥不要用力推擠:

    會浪費力氣與時間,並增加人群內部的壓力,應保留體力往人群稀少地方前進。

     

    ◎ 圖片來源/翻攝自林舜穀中醫師臉書.達志影像美聯社
    ◎ 資料來源/李建璋醫師.張國頌醫師.林舜穀中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