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漏性皮膚炎/初期多為「濕挾有熱」證型!6穴位幫身體清熱祛濕 1茶飲止癢

  • 健康2﹒0 整理
  • 2023/04/27 11:04
  • 脂漏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濕熱鬱積於脾胃的範疇,因發作部位不同,在中醫分別有白屑風、面遊風、鈕扣風等別稱,由於患者初期多為「濕挾有熱」證型,可以清熱燥濕用藥為主。

     

    脂漏性皮膚炎因皮膚容易出現泛紅脫屑,偶爾會有紅疹或出血斑疹,特別容易出現在皮脂分泌相對旺盛的皮膚部位,如:頭部、面部、眉毛、前額髮際處、鼻翼兩側、耳後、前胸,腋下等;依其發生部位不同,在中醫又有白屑風(頭部)、面遊風(面部)與鈕扣風(前胸部)的別稱。

     

    初期以「濕挾有熱」證型為多

    脂漏性皮膚炎初期多為濕挾有熱的證型,膚況上以泛紅肌膚為多;然而,隨著病況急性期,很有可能會出現熱大於濕狀況,此時膚況可見紅色一片,皮膚顏色鮮紅非常明顯,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熱迫血行等,偶爾會有紅疹或出血斑疹。

     

    有些脂漏性皮膚炎則是濕大於熱的證型表現,特別是個人體質濕氣偏重,或是處於潮濕環境或季節,此時皮膚上可能就會出現水泡,或是黃色稠鱗膚損,偶爾伴有搔癢感;病況遷延日久,可能會產生陰虛化燥證型,皮膚也會開始出現乾燥紋路,搔癢感較先前明顯,甚至可能會忍不住搔抓,導致皮損破皮。

     

    不同證型用藥不同

    由於患者病程初期以濕挾有熱者為多,臨床上會以清熱燥濕型用藥為主,如:黃芩、苦參根、牛蒡子、金銀花等,而皮膚炎的天下第一方「消風散」就具養血祛風、清熱燥濕的功效。

     

    若皮膚出現鮮紅色一片,一派熱相,且伴有疼痛,嚴重者甚至出血等,由於熱大於濕,則會再加重清熱型的用藥,如:石膏、牡丹皮、梔子、黃連、龍膽草、地榆、生地黃等,清胃散或是龍膽瀉肝湯在這個時期效果不錯。若是濕大於熱者,膚損伴有水泡,或已生黃稠鱗屑者,則應加重燥濕利水用藥,如:澤瀉、茯苓、白朮、車前子等,可以選用五苓散。

     

    當病程過久,會慢慢發現皮損狀況越益嚴重,皮膚甚至會轉為乾燥龜裂,嚴重者還會破皮,則應加重滋陰型用藥,如:當歸、知母、生地、紫草等,當歸飲子與消風散都是不錯選擇。

     

    除了上述內服用藥之外,中藥的外用藥膏,如:苦參霜(適合濕熱挾至、或是熱大於濕的急性期),與紫雲膏(久病傷陰,或是皮膚乾燥情況),也可視病況需求併用。

     

    1茶飲祛濕止癢

    患者平時在家也可用祛濕止癢的茶飲作為保養,以山楂3錢、荷葉2錢、薏苡仁5錢、茯苓2錢、枇杷葉2錢等藥材為引,用清水洗淨後,加入熱開水800毫升,並蓋過藥面超過1公分,燜泡8分鐘後即可倒出來飲用,一壺可沖泡2次~3次。

     

    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多按6穴位保養

    脂漏性皮膚炎主要是由濕氣與熱氣挾至引起,在穴位選擇上,可多按壓清熱型、祛濕型的穴位為主,如:大椎、曲池、合谷、太衝、豐隆、三陰交等。按壓方式建議以指腹輕壓穴位處,以按壓後有出現痠脹感即可,可透過順時針方式,持續揉按穴位10次,每日可反覆10次。

     

     

     

     

     

     

    看更多
    脂漏性皮膚炎/皮脂成分是致病關鍵!7大危險因子曝光 熬夜、壓力大都會誘發
    脂漏性皮膚炎/哪些人是好發群?誘發因子有哪些?預防發作1類食物千萬別吃
    脂漏性皮膚炎/類固醇越擦越糟?1關鍵預防復發!3營養素抑制皮屑芽孢菌增生
    脂漏性皮膚炎/依照發作部位、年齡精準治療!5成分洗髮精適合成人型頭皮脂漏性皮膚炎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陳信宏中醫師洪語謙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