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追思不如生前告別!他50歲罹肺癌 生前邀30人來120人道愛道別,生死兩安

  • 許佳惠 整理
  • 2024/01/22 11:14
  • 正值壯年,生命卻即將畫下句點,換成是你想做什麼?一名50歲食品公司主管罹患肺癌,深思熟慮後,認為與其死後追思,不如生前告別,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邀請30位至親好友,卻來了120位,互相道愛、道別,圓滿一生。

     

    情願活著聽評語 也不願死了再聽

    台中榮民總醫院志工隊長張寶方投入安寧志工30多年,出版《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一書,提到這名李先生案例。以下摘自該書內文。

     

    「每一次告別式,大家都會把最好的話、最好的評語給死者,那我情願活著聽這些話,也不願意死了再聽。」2001年,作家曹又方在自己的「快樂生前告別式」上這麼說。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 死亡不必然悲傷

    她1998年罹患卵巢癌,醫師預估可能只能再活1年,後來她為自己舉辦了一場告別式,請朋友穿得漂漂亮亮、開開心心地來參加。「大家都認為死亡是一種挫敗,是一種悲傷,可是我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我覺得我這一輩子活得夠美。」她希望推動不同的生死觀。我擔任安寧病房志工多年,也為病人籌辦過生前告別式。

    看更多:70歲奶奶不洗腎,選擇自然善終!攸關生死,醫療決策誰說了算?1方法可緩衝

     

    食品公司主管車禍意外發現肺癌

    李先生,50出頭,是公司主管,抽菸約10年,因車禍做胸部X光檢查,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肺癌,且已轉移,後來呼吸時很喘、會痛,主動表示願意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住進安寧病房。他喜歡運動、旅行、潛水,有救生員執照,生病後希望有機會再潛水,也想搭剛通車的高鐵出去玩,但因病情每況愈下,難以達成。

     

    與其死後追思,不如生前告別

    我接到任務後,便去跟李先生聊聊,了解他的想法,也說明以他現在的狀況,潛水或出遊都有困難,並鼓勵他想想:雖然有些事不能做了,但還有什麼事是現在的自己可以做的?他說,看到作家曹又方辦生前告別式,雖不敢奢望像她一樣在告別式後又活了多年,但覺得這樣表達對親友的感謝很不錯,死後再辦告別式反而沒意思。

     

    生前告別不僅僅是儀式

    生前告別式不是一個儀式而已,而是要幫助病人回顧過去的生命,肯定自己的一生。看他主動提起這件事,表示不忌諱談死亡,我便問更多細節:「你想邀請誰來參加?大約多少人?想怎麼進行?要準備禮物回送賓客嗎?如果這次生前告別式就是真正的告別,等你走後,還要再辦一次嗎?」

     

    藉由這些問題,我也想知道他是否已準備好接受死亡。其實開啟死亡議題像在走鋼索,如果時機不對、他沒有準備好,或用字遣詞不當,都可能造成傷害。

     

    他沉默了。

     

    「你慢慢想。」很多事我們在健康時很少去想,會猶豫很正常。我知道他需要時間思考、決定,便先告辭離開。

     

    人的一生到底所為何來?

    第二天他有了答案。他希望辦一個感恩茶會,邀約30位親友,想用食用油(平安油)當回禮,因為他曾在食品公司工作多年,油又有「點亮光明」的涵義,這禮物對他格外有意義。但他並不打算邀請父親。但我擔心日後他父親知道了,會不會傷心或責怪?他再次沉默。

     

    這段時間我每天跟他聊天,慢慢變熟,對話的內容也由淺而深。後來我們談到:「人的一生到底所為何來?只是為了工作、謀生?我們為社會、為別人付出過什麼?」當人生走向終點,名利權勢都已不重要,「意義」成為最終極的追尋。

     

    「你對生死這麼坦然,想過當大體老師嗎?這也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我提起。

     

    「我的狀況符合條件嗎?」他好奇。我便向他解釋大體老師的條件和流程,也鼓勵他跟家人溝通。

    看更多:癌症末期還有救?安寧緩和醫療是等死嗎?最新醫病新觀念

     

    唯一的一場感恩茶會 邀30人來120位

    志工分頭準備感恩茶會,製作回顧影片、邀請親友。他還是決定不邀父親參加,但錄影向父親致歉:「請原諒兒子不孝,怕你傷心,所以就不請你來了。」

     

    茶會前一晚,他可能因為緊張,喘起來。我安撫他,請他放心,我和醫療團隊會在場協助,他有任何不舒服就眨眼示意。

     

    茶會當天,志工將蠟燭排成心形,布置會場,並請李先生來點亮蠟燭,象徵點亮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受邀的親友原本只有30多人,結果來了120人。

     

    唯一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感恩會

    這是李先生這輩子唯一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感恩茶會。他帶著微笑,訴說生病以來的心情,「以前總認為生命會一直在,沒想到這麼快就要結束了。」

     

    他曾打過太太,一直想道歉,我選了《牽手》這首歌在會場播放,營造氣氛。他感謝太太的陪伴與照顧、為家庭的付出,也期盼子女將來扛起重責,照顧媽媽、阿公。

     

    帶著微笑,道謝、道別

    他和大家握手、擁抱,道謝、道別。來賓沒有不掉淚的,我也屢屢濕了眼眶。不過他卻始終面帶微笑,沒掉一滴淚。外甥女緊抱著他,哭著說:「舅舅不要離開我!」他拍拍外甥女的肩膀,輕柔地說:「傻孩子。」依舊帶著從容的微笑。他正值壯年,是家庭支柱,事業有成,人生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疾病而被迫畫上休止符,心中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他現在已經能坦然面對終點了。我想,生死這堂課的學分,他修到了。

     

    茶會結束時,我向李先生致意,彼此擁抱,他對我說「謝謝」,比出「讚」的手勢。我總算鬆了口氣,這段時間準備茶會的疲憊已是雲淡風輕。

     

    善緣具足,如願當大體老師

    第二天是李先生女兒的生日,我們為她慶生,又過了2天,李先生陷入昏迷,我接到電話趕回醫院,他已安詳去世。本來他想捐大體的心願遇到些障礙,不太順利,但因緣十分奇妙,後來一一排除。家屬擔心大體捐贈很久後才會啟用,喪事好像一直沒有結束的感覺,有些罣礙,沒想到1個月內就排上了。

     

    大體啟用的那天,我陪李太太一起參加儀式。棺木打開的那一刻,看到李先生面容紅潤,氣色比去世時還好。他圓滿了心願,家人也安心了。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生死兩安

    生前告別式是臨終病人的舞台,呈現方式要尊重當事人。而在邀請參與者時,也要體諒兼顧家屬親友的感受,畢竟生前告別式對他們來說,可能產生不想觸及的罣礙,需要提醒和溝通。

     

    「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從協助者的立場來說,我們的意見不能代表病人和家屬,無論家屬能否釋懷,都無法勉強他們接受。生前告別式的意義,在於幫助臨終病人重新回顧人生,既有機會彌補缺憾,表達歉意,也有機會看到此生的豐富,表達謝意,從而圓滿了生前告別。在不捨的失落中,為悲傷找到出口,生死兩安。

    看更多:陪伴染疫老翁看最後一抹光 你不知道的安寧照護!治療犬Oba貼心伴癌友臨終

     

    ◎ 本文摘自/《放下的勇氣,安寧病房的生命故事》張寶方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