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生活「髒物」!5物品比馬桶還髒 蓮蓬頭不洗恐噴細菌

  • 許佳惠 整理
  • 2024/06/24 12:07
  • 蓮蓬頭、洗衣機、手機等日常用品是否真的乾淨?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我們天天使用的生活用品,可能比馬桶還要髒!他列舉出10大髒物,這些用品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危害健康。

     

    蓮蓬頭累積污垢致病風險高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發現,未經清潔的蓮蓬頭出水孔每隔3個月就會積聚水垢,其細菌含量甚至比馬桶水還多。這些細菌可能透過蓮蓬頭噴出的自來水,滲入身體皮膚、頭髮、耳朵和眼睛,成為感染的途徑。尤其對於老人、孕婦和免疫系統較差的人而言,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等健康風險。

     

    洗衣機內部細菌多於馬桶

    洗衣機內部也布滿細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指出,如果不定時清洗洗衣機,有機會在洗衣服時令衣物沾染細菌,造成交叉感染。研究更發現清洗內衣褲後,洗衣機內會沾染約1億個大腸桿菌。洗衣機的污垢主要來自洗衣液使用過量,超量的洗衣液殘留在洗衣機內,形成污垢,尤其在洗衣機夾層和底盤。

    看更多:洗衣精、洗衣膠囊、洗衣粉放多少才對?冬天不建議用洗衣粉 加1物更去污

     

    手機螢幕細菌量驚人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但手機上的細菌可能比想像中多。研究發現,去廁所玩手機,手機螢幕的細菌比馬桶還要髒400倍!手機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包括可能引起皮膚過敏的表皮葡萄球菌、有18%機率導致敗血症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有16%機率導致食物中毒的大腸桿菌。

     

    鍵盤滑鼠藏有大量細菌

    美國研究人員測試發現,鍵盤上的細菌比馬桶墊多出20,598倍,滑鼠上的細菌更是比廁所的沖水把手多出45,670倍!你的鍵盤可能成為「鍵盤腸胃病」的溫床,藏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不速之客。每天觸摸滑鼠,也許我們應該更重視它的清潔。

     

    毛巾一周不洗細菌暴增

    根據研究,毛巾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使用1天後,大腸桿菌含菌量多了近90倍,達1,700萬之多;用了3天的毛巾,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含量繼續暴增至8,700萬個;用了1星期的毛巾,念珠菌細菌含量更是高達9,400萬個。

     

    牙刷細菌量高達千萬個

    你知道嗎?牙刷上的細菌比馬桶還多,甚至高達千萬個!浴室潮濕不通風,牙刷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此外,攪一攪、搓一搓的清潔方式根本不夠,牙菌斑會黏附在刷毛上。建議每6~8周更換牙刷,即便刷毛沒有變形。刷完牙後也要徹底清洗刷頭上的食物殘渣和牙膏,並直立擺放牙刷讓它自然風乾。

     

    砧板細菌多於馬桶

    根據研究,一般家庭使用砧板七天後,每平方公分的病菌高達20萬個以上,而使用2個月的木頭砧板,上面的總生菌數更是馬桶的12倍!換言之,在砧板上切菜,甚至比在馬桶上來得更髒。生食與熟食應使用不同砧板,並在用完後立即清潔。木頭砧板容易吸水、發霉,不可長時間泡水;塑膠砧板易留下刀痕,損傷嚴重需更換;不銹鋼砧板易清洗,但需注意刀具磨損。

    看更多:砧板和抹布怎麼清潔最乾淨?用熱水消毒有效嗎?醫師8招避免沾染致病菌

     

    抹布細菌含量驚人

    而抹布可能比你想像中更骯髒,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抹布上的細菌含量高達每平方公分8.75億個,甚至比馬桶還多!這些細菌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建議將抹布浸泡於稀釋漂白水,或用滾水煮過,再用手擰乾,讓抹布在陽光下曝曬。如果抹布變黃、出現黑點,立即丟棄,以保持健康和衛生。

     

    冰箱門把手細菌含量高

    在繁忙的辦公室生活中,茶水間是我們休息、聊天和泡茶的地方。然而,英國科學家最近發出警告:茶水間可能存在危險的細菌,尤其是冰箱門把手被認為是最骯髒的地方。科學家在調查中發現,冰箱門把手存在大量危險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和假單胞菌。假單胞菌是一種通過糞便傳播的細菌,可能導致肺炎等疾病。對於易感染的人而言,這些細菌可能會增加生病的風險。

     

    電燈開關容易藏污納垢

    在日常生活中,電燈開關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物品之一。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這些看似普通的開關可能成為細菌和病毒的溫床。電燈開關經常被我們的手指觸摸,因此容易沾染細菌。特別是浴室的電燈開關,由於我們在外面接觸了許多物品,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所以觸摸浴室電燈開關的手可能會很髒。建議使用消毒濕紙巾定期擦拭電燈開關的表面,並在擦完一個區域後就丟棄紙巾,避免重複使用。

    看更多:馬桶蓋上再沖水才衛生?新研究揭真相:其實沒差!「這樣做」才能抑菌

     

    黃軒表示,雖然這些十大常用的生活必需品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們可能成為細菌孳生的地方。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遠離細菌的侵害。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