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做事情慢吞吞又懶散?又愛推卸責任?心理諮商師教你做60分媽媽

  • 羅以容 整理
  • 2024/09/17 09:10
  • 每位拯救者媽媽心中的出發點都是給孩子更好的,所以想為孩子做更多。但是,深度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卻是父母為孩子做得越來越少的過程。因為真正的愛,不是以拯救者的心態去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把責任還給孩子,心理諮商師張楊建議學會做「60分媽媽」,以下是她的分享:

     

    不要當拯救者媽媽,要當60分媽媽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在1950年提出「60分媽媽」的概念,原文是「good enough mother」(夠好的媽媽),但是也有其他心理學家習慣稱為「60分媽媽」。

     

    溫尼考特對「good enough mother」的定義是,媽媽會給予嬰兒期的孩子全然的關注,對孩子的需求幾乎完全滿足,但隨著時間推移,媽媽不太可能一直關注孩子,對孩子願望和需求的反應開始變緩變慢,而且隨著孩子能力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媽媽不被孩子需要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時媽媽容易感受到「失敗」和「被拋棄」。

     

    如何應對這樣的感受?如果我們把對嬰兒期孩子的關注和對其需求的滿足程度定義為100分的話,那麼在那個階段過後,媽媽只需要做到60分就好,能做到這一點,就是「good enough mother」。除此之外,每位媽媽也要練習降低對自己所做事情的期待,把要求自己做到將近滿分的要求,改為「做到60分」即可,如此妳會發現自己活得更輕盈、更放鬆。

     

    別幫孩子收拾爛攤子

    許多媽媽說帶孩子非常累,什麼事情都要盯著,就算提醒很多次,孩子也不見得會做,導致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外,其餘時間全圍著孩子轉,完全沒有休息時間,更別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所以能量越來越低。

     

    通常,有這種感受的媽媽都喜歡跟在孩子後面幫忙「收拾爛攤子」。例如:孩子進家門後脫了鞋就丟,媽媽就幫孩子把鞋子放進鞋櫃;孩子的書桌亂七八糟,媽媽就幫孩子整理;孩子到了學校發現忘記帶東西,媽媽馬上幫孩子送到學校。

     

    這些媽媽會很困惑,明明說過那麼多次了,要他進門就把鞋放進鞋櫃、書桌要保持整潔、睡前把第二天的書包整理好,但孩子就是不聽。其實,如果幫孩子做這些事情會讓妳覺得「累」而不是享受,妳完全可以不做,還不如把收拾爛攤子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當妳能量更高時,處理這些問題會更有耐心,更有智慧。

    看更多:講話含滷蛋怎麼辦?1招有助發音與口型發展 小朋友、成年人都有效

     

    孩子的本能反應:反正別人會幫我做

    另外,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正是因為他知道「反正媽媽會幫忙收拾」,所以總是不會自己做。我現在雖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每次回到老家,母親還是會跟在我後面撿我掉在地上的頭髮,邊撿邊唸說:「怎麼掉這麼多頭髮,妳都沒看到嗎?妳看,這裡又有一根,到處都是。」

     

    這個時候,我會習慣性地推卸責任:「我近視,看不到地上有頭髮啊。」這樣說完,我的內心如釋重負:「我確實近視,看不到啊。」但是在自己的家,我會非常主動地每天打掃地上的頭髮。

     

    所以,我在娘家很少主動打掃地面,並不是因為我「近視,看不到」,而是因為我有一位隨時隨地跟在我後面替我「收拾爛攤子」的媽媽,心安理得地「推卸責任」,然後不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反正我不做也有人幫我做。這就是孩子的本能反應。

    看更多:小孩長不高怎麼辦?不見得是遺傳 專家呼籲:3關鍵因素別大意

     

    小孩喜歡推卸責任有可能是因為媽媽特別有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特別喜歡推卸責任,通常會反映出他的媽媽特別有能力,孩子會因此更加沒有責任心,這是很多家庭的現狀。比如媽媽很愛整潔,每天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孩子可能就丟三落四,房間一片狼藉。媽媽每天不得不幫孩子收拾整理,時間久了,難免因一肚子怨氣而嘮叨。再比如,媽媽做事手腳俐落、非常有效率,但孩子可能拖拖拉拉,無論是做作業還是做別的事,總是在媽媽著急的催促聲中完成。

     

    看起來很有責任感和能力的媽媽,卻可能養育出喜歡推卸責任的孩子。媽媽有責任心的本質沒有問題,媽媽的能力強也是好事,但如果毫無界限地無意識調動自己的責任心和能力,其實是把自己當成了拯救者。

     

    在拯救者媽媽的眼裡,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必須媽媽出手才能得到解決,小到準時吃飯、要吃一碗還是兩碗;做作業應該先讀國文還是數學,在什麼時間做完等,都是媽媽「拯救」的範圍。

     

    拯救者通常和受害者非常匹配。父母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孩子自然會對號入座,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這樣他才需要拯救者。受害者的身分會賦予孩子「力量不夠、能力不行、我做不到」的「權利」,所以孩子可以安心地享受拯救者媽媽為自己做的一切,而不覺得自己亂扔東西、做作業慢吞吞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反正媽媽會想辦法為他們解決問題。

     

    每位拯救者媽媽心中的出發點都是給孩子更好的,所以想為孩子做更多。但是,深度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卻是父母為孩子做得越來越少的過程。因為真正的愛,不是以拯救者的心態去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把責任還給孩子。

    看更多:兒癲癇發作像「大法師」嚇壞媽!開腦病灶切除術 不吃藥也不再發作

     

    ◎ 本文摘自/《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與其練成鋼鐵身,不如讓家人成為神隊友》張楊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最新資訊!快點【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如果媽媽總是忍不住「拯救」孩子,那麼媽媽和孩子就會像磁鐵的正極和負極,只能牢牢地吸在一起,永遠無法分開。在這樣的養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無法成為具有生活人格和生活能力的人,只有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他們才能夠成長為自我負責的人。

     

    最重要的是,媽媽也會因此擁有更多的時間關心自己,讓自己好好休息、有餘裕做喜歡的事情,充分地為自己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