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瘤幾乎沒症狀,破裂了才知道!台大醫師詳解2種治療方式

  • 王家瑜 整理
  • 2021/04/05 15:30
  • 日前台積電元老之一、世界先進副總經理劉啟光因主動脈瘤破裂猝逝,醫師指出,主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而是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就像氣球一樣,越大越容易破裂;一旦破裂了,會導致大量出血,是極度危險的急症。

     

    半數患者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毅暉指出,當主動脈膨大超過正常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尤其好發於腹部的主動脈。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在還有生命跡象時抵達醫院;抵達醫院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撐過手術而死亡!

     

    示意圖/TVBS

     

    主動脈瘤是如此致命,卻往往沒有明顯徵兆。吳毅暉說,主動脈位於人體深處,摸不到也看不見,在醫院看到大部分的患者在主動脈瘤破裂前並沒有異常的感覺;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有症狀,通常是因為主動脈瘤太大而壓迫到附近的臟器,例如胸主動脈瘤壓迫到返喉神經,導致聲音沙啞,但一般人很難聯想到是主動脈瘤造成。

    看更多:腹痛數月竟揪出6公分主動脈瘤 「這群人」是潛在高危險群

     

    2種手術方式 年紀是考量關鍵

    吳毅暉分析,主動脈瘤根據型態可以區分成梭狀(fusiform)及球囊狀(saccular)。梭狀主動脈瘤呈現左右對稱的膨大,是常見的退化性主動脈瘤;球囊狀主動脈瘤是在血管的局部向外膨出,屬於不典型的主動脈瘤,形成原因可能是感染、創傷,或是在手術的接合處產生的假性動脈瘤。

     

    醫師會根據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高低,來決定以藥物治療或手術介入;手術方式又可分為傳統開放式手術,以及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吳毅暉指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因為傷口很小,患者可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且術後復原快、疼痛少,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主流方式。

     

    不過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仍有其限制,因此針對年輕的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做比較精確的縫合;至於年紀稍長的患者,因為通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能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開放式手術,因此使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看更多:鑽石歌王林沖「二度血管阻塞」險截肢!醫師曝難治療原因

     

    主動脈瘤術後追蹤十多年 日常生活自如

    吳毅暉分享,曾經有病患是在89歲時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恢復順利,活到90幾歲高齡;也有患者在70幾歲接受手術,已經追蹤了13、14年,「到現在都還可以打高爾夫球。」

     

    他也提醒,如果有主動脈瘤的病史,建議不要舉重物,因為舉重物可能讓血壓在短時間內從120 mmHg衝高到180mmHg,這短短幾秒內血壓突然地起伏,很容易衝擊主動脈瘤而造成破裂。

    看更多:重訓越重效果越好?這4種人運動要小心

     

    長期來說,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我們的心臟搏動每分鐘大約70下,一整天下來心臟跳動就超過10萬下,也就是說,主動脈瘤一天會被因為心臟跳動而被敲打超過10萬下。」吳毅暉強調,當血壓控制在120mmHg和高達160mmHg,主動脈破裂的風險就有很大的差別。

     

    ◎ 本文部分出自/照護線上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