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元壺腹癌病逝!醫曝8成患者有這「症狀」,合併體重驟減要小心

  • 曾金月 報導
  • 2021/11/12 12:11
  •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日前不幸因癌症惡化病逝台大醫院,享壽68歲,死因一度傳出是胰臟癌,後來證實是「壺腹癌」。醫師指出,壺腹與胰臟位置相近,有時不易判斷。兩者同樣是初期沒有特別症狀,但8成壺腹癌會出現黃疸,如能早期發現,開刀切除腫瘤,5年存活率超過5成。

    看更多:作家幸佳慧罹「壺腹癌」病逝!醫:病患年輕化,這個症狀最常見

     

    壺腹位置複雜 出現黃疸是警訊

    很多人都沒聽過壺腹癌,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系主任洪肇宏指出,壺腹位於十二指腸內側腸壁,是總膽管和胰管會合處,膽汁和胰液在此匯流後,注入十二指腸,進行消化功能。

     

    而壺腹與胰臟頭、十二指腸、總膽管遠端的癌症統稱為壺腹周遭癌,常好發於60、70歲。洪肇宏說,壺腹癌與胰臟癌類似,初期並沒有什麼特殊症狀,但隨著腫瘤長大,堵塞膽汁出口,因而產生黃疸而被發現,「即使腫瘤小小的也有機會被發現。」80%的患者會有阻塞性黃疸的表現。

    看更多:右上側腹痛竟是膽管癌!膽管癌不易早發現,若還體重驟減、食慾不振要當心

     

    另外,因為壺腹位置比較特殊,靠近十二指腸,少數人也會合併腸胃道出血,出現腹痛、噁心及嘔吐。

     

    其實,壺腹癌化沒有症狀、進展快,也很容易轉移到其他臟器。當病人因阻塞性黃疸,發現眼白與皮膚變黃、胃口很差、快速變瘦等明顯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晚期。

     

    手術切除腫瘤最有效

    洪肇宏指出,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壺腹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手術時無法直接切除壺腹,必需動「胰十二指腸切除」大手術,包括總膽管、膽囊、胰頭、十二指腸和部分的胃,切除後還要重建,並接受化療或放療,而目前已有較進步的化療藥物可使用。

     

    但比起位置相近的膽管癌或胰臟癌,由於「壺腹癌」更易出現症狀而被發現,因此手術後的存活率與切除率通常也較另兩者高,即使是淋巴轉移的壺腹癌患者,其術後5年存活率仍高達 30%至50%。

    看更多:胰臟癌專找7種人!9成胰臟癌一年內死亡 醫曝4方法揪出早期胰臟癌

     

    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葉大森在「壺腹癌治療指引」中提到,壺腹癌患者在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後,若無淋巴轉移其五年存活率 65%至80%,若有淋巴轉移,則降為25%至40%;另外由一篇178 名壺腹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術的研究報告顯示,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為 75%,第二期為 66%,第三期為 35%。

     

    2 症狀要留意

    洪肇宏表示,壺腹癌很難從健檢被發現,除非做內視鏡膽管檢查,才有可能發現,因此提醒民眾,若出現黃疸症狀(皮膚變黃、眼白變黃)、體重減輕時,也要留意是否是壺腹有問題。

     

    ◎ 圖片來源/翻攝自李應元

    ◎ 諮詢專家/洪肇宏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