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保持社交距離,年長者孤寂感升高!醫:焦慮程度較年輕人低

  • 許寶仁 報導
  • 2022/05/24 10:00
  •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白熱化,今年以來確診人數已逼近130萬,確診者愈來愈多,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更向外輻射。病毒就在你我身邊!有人怕被感染,心情緊張不已;有人確診了,對家人和周遭同儕心懷愧疚。精神科醫師表示,疫情影響人們心理狀態,最常出現的是焦慮、憂鬱、壓力調適問題及孤寂感,而年長者一旦確診,更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些長者痊癒後還會有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甚或出現認知功能變差的情形。


    新冠病毒會影響人的精神情緒嗎?一位老人家因為胡言亂語、認不得人,被認為是患了精神疾病而送到松德院區就醫,入院後經醫師診治發現,長者的血氧值低下,研判是感染新冠肺炎初期,腦部受影響,出現譫妄現象,趕緊安排轉診至專責醫院收治。


    另一位患者穿著隔離衣、戴著N95口罩就醫,一進診間就把所有會碰到的東西,如門把、桌椅等全都用酒精消毒,而且不願坐在椅子上,怕被病毒傳染,他是一位新產生強迫行為的患者,因為這些症狀嚴重到無法上班,也有極度焦慮的表現,後來經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才改善。

    看更多:憂心疫情坐立難安搞操煩,醫籲轉念!巧用3C拉近距離,隔離不孤單


    年長者心理彈性比年輕人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邱智強主任表示,以上2名案例是該院區在去年5月疫情高峰時就曾遇過較特殊的案例,他指出,雖然高齡者確診新冠肺炎的重症率與死亡率較高,也可能較容易在生理上留下後遺症,但令人意外的是,多數研究顯示,老年人的「心理彈性」比年輕人好,因疫情而引發的焦慮、憂鬱比率反而較低。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COVID-19大流行時,25歲以下的年輕人約60%會出現焦慮情形,但在老年人身上只有23%,還不到年輕人的一半;中國大陸、西班牙所做的研究結果也大同小異。邱主任說,這可能因為老人家見過大風大浪,或曾歷經重大天災人禍、親人過世等變故,因而在壓力指數、焦慮、憂鬱等向度,都比年輕人來得低,換言之,他們的「心理彈性」比較好。


    邱智強主任表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老年人主要是失智症及住在養護機構的年長者,由於大家擔心傳染病毒給老年人,盡量不去探視,少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甚至疫情嚴峻時期禁止會客。但研究指出,老人家的社交活動與人際互動減少,孤寂感就增高,認知功能也會下降,退化得更嚴重。邱主任說,台灣在去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時,許多老人無法去日照中心及據點,工作人員的確就觀察到這個現象。

    看更多:中醫師都在練的呼吸法!一個小動作讓氧氣深入腹部,拒絕快樂缺氧

     

    「平常心轉動」 安度疫情風暴

    邱智強主任引用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提出的5字訣「平、常、心、轉、動」,分享給民眾,協助長者安度疫情帶來的衝擊。
    平:平心靜氣用長輩聽得懂的語言,說明疫情及相對應的措施。盡量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訊息為準,不隨八卦起舞,以減輕憂慮。
    常: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作息,三餐定時吃飯、固定時間睡覺及起床,以維持身心安定。
    心:主動傳遞關愛之心,尤其是易受影響的長輩,包括原本就有精神疾病的老人。特別留心需要幫忙防疫的族群,例如失智長者不易記住防疫口訣,最好採「被動式」防疫法,由照顧者隨時帶著酒精幫忙消毒,並協助戴口罩。
    轉:轉移目標,不要整天盯著電視看疫情新聞。可聊聊疫情以外的事,或是玩桌遊、唱歌、種花等,轉移注意力,可讓心情放鬆。
    動:擔心被感染而不出門,反而造成身心失調。建議在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下,維持適當適量的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此外,疫情期間,採取視訊與親友維持互動很方便也很重要,讓長輩即使待在室內也能與外界接觸,甚至一起做線上運動延緩退化。

    看更多:居家照護隔離減脂不降肉!骨科醫師親授 宅居運動練出肌力、免疫力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邱智強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關懷自己、遠離婦癌:專家解惑、防癌照護須知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