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女關節紅腫痛近20年 類風濕性關節炎當痛風醫!新式檢測套組精準診斷

  • 許寶仁 報導
  • 2022/10/12 13:54
  • 一名37歲的黃小姐從18歲開始就時常感覺關節紅腫痛,由於父親有痛風病史,21歲時黃小姐在某醫院求診,醫師也診斷為痛風,以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但一直沒有改善,直到2年後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蔡嘉哲教授門診就醫,醫師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透過檢測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CPA)都是陰性,導致無法明確診斷。有鑑於此,蔡嘉哲醫師團隊研究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BR1抗體檢測」,這才確診黃小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以新的抗風濕藥物治療,她的關節腫脹很快消除,恢復正常生活。

    看更多:陳亞蘭僵直性脊椎炎常背痛!年輕背痛合併這情形該警覺 減少關節肌腱磨損
     

    有3成患者無法用傳統測試確診

    蔡嘉哲醫師表示,關節炎是一種常見且非單一的疾病,時常伴隨多種形態,病人關節處會感到疼痛、腫脹及僵硬,案例中的黃小姐就是,早上睡醒時身體會感到僵硬、雙膝腫脹、起立時會花比較多力氣,甚至影響到日常行走。關節炎好發在40歲左右的女性,在美國及大陸分別有超過5000萬及1億人口罹患,而且每年攀升,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且具破壞性自體免疫疾病,影響人口有0.5%~1%。

     

    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血清學檢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CPA)2種方法為主,但仍有至少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RF或ACPA是陰性。也因為無法透過單一測試就能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必須透過合併患者的症狀、關節檢查、X射線及血液檢查等來輔助,又往往因判斷分數無法達標而影響醫師開立健保藥物。因此蔡嘉哲醫師進一步研究開發具新穎性的生物標誌物,提升檢測敏感度,及評估對疾病治療的反應。

    看更多:退化性關節炎怎麼治療?醫師大推3種運動 這種人才需要換人工關節
     

    從牙周致病菌中找出胜肽BR1當指標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牙周病有密切的關係,而牙周病主要的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會產生許多毒性因子如牙齦素等;因此蔡嘉哲醫師的研發團隊從牙周致病菌找出一段胜肽BR1,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輔助工具。團隊從140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找到76人BR1抗體陽性,而傳統2種檢查RF及ACPA陰性病人則半數有BR1抗體陽性,這使得傳統檢查陽性率從66.3%提升到87.1%。

     

    蔡嘉哲醫師進一步表示,「BR1抗體檢測」套組可提升臨床上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敏感度,期望未來能作為第3個檢測方法,早期診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減緩病人疼痛,提升生活品質。這項研發成果也榮獲2022年未來科技獎。

    看更多:關節炎等慢性疼痛,只能吃止痛藥?醫師6招抗痛策略 先從抗發炎飲食下手

     

    ◎ 圖片來源/中國醫大附醫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中國醫大附醫.蔡嘉哲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