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幾步就痛!她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扁平足 人工全踝關節置換找回行動自由

  • 顧詩蓓 報導
  • 2024/01/18 17:53
  • 一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吳姓婦人右腳踝長時間腫脹,多處關節有疼痛與變形的問題,長期吃藥都沒有改善,痛到只能走幾步路,醫師評估使用「人工全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半年,她已經能正常行走,開心的外出旅遊,與家人享受露營活動。

     

    長期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嚴重到寸步難行

    病患表示,右邊腳踝疼痛腫脹已經很長的一段時間,一開始吃藥還可以改善,但時間一久連吃藥都沒有用了。每次只要一走路就非常痛,痛到讓每次都只能走幾步而已。由於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身上多處關節或多或少都有疼痛或變形的問題。她在日前就醫求診,經X光與理學檢查後,發現除了扁平足的問題外,最主要是嚴重的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台灣骨科足踝醫學會理事陳姝蓉主治醫師說明,通常嚴重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有2種,分別是踝關節融合手術、全踝關節置換手術。但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又同時有扁平足的問題,有日後多個關節退化需關節融合的可能,若此時進行踝關節融合手術,恐怕加速周邊關節的退化,況且病患強烈希望保有踝關節活動度,因此最後為她施行了全踝關節置換手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病患已能自由活動,享受行動自如的生活,但保險起見,還是需要打一個月的石膏,之後就能正常行走,跟一般人一樣可以運動,不過要特別小心外部傷害(如運動傷害、車禍等)。

    看更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症狀、成因、預防、治療懶人包

     

    ▲高醫使用第四代人工踝關節(紅框處),讓病人恢復行動能力。(圖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什麼?

    陳姝蓉醫師指出,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不像髖關節或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因年紀增長或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多數是因外傷造成的,如踝關節骨折或脫臼、踝韌帶損傷或長期踝關節不穩定等。其臨床表現多為踝關節腫脹變形、關節活動度受限、走路或蹲踞時疼痛等。對於輕微踝關節炎的病人,醫師可以給予關節炎藥物與輔具,來減輕病患症狀;針對嚴重踝關節炎的病人,則需採取手術治療的方式。

    看更多:退化性關節炎/如何診斷、治療?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免開刀療法一次看

     

    踝關節融合術受限多

    陳姝蓉醫師表示,踝關節融合手術一直以來都是治療嚴重踝關節炎的黃金標準。病人只要周圍關節功能良好、可進行代償,且具有正常神經肌肉功能,骨癒合後就可以近乎正常的行走,疼痛改善且日常功能良好。但即使如此,踝關節融合術還是有其受限之處,例如上下陡坡或樓梯時需改變步態、快跑或快走困難,或者是當兩腳皆踝關節退化,需關節融合時,病人會蹲踞困難。

     

    除此之外,踝關節融合之病人術後仍能功能良好的原因,是因為周圍關節能進行代償,因此,周圍關節因過度使用,而提早產生退化性關節炎是無法避免的結果,據文獻報導,約有近100%的機率,於踝關節融合術後22年,產生周邊關節退化的現象。

     

    嚴重踝關節炎病人治療新選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黃炫迪副院長表示,全踝關節置換手術用於嚴重踝關節炎的病人,是近20年才開始的,但隨著人工關節設計的改良,這幾年開始漸漸被醫師與病患所選擇。

     

    陳姝蓉醫師表示,這20幾年來,足踝專科醫師嘗試藉由全踝人工關節來保留踝關節活動度,希望可以改善周遭關節提早退化的現象,並增進日常功能的表現。全球的全人工踝關節至少有超過十種不同的設計,目前已進展到第四代。其設計為三件式,為脛骨與距骨金屬組件加上墊片,而目前使用的墊片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來降低其耗損。全人工踝關節在超過10年的追蹤,仍有超過8成的良好預後,目前全人工踝關節已躍升成為嚴重踝關節炎病人的另一治療選項。

     

    全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方式

    針對全踝關節置換手術的治療方式,陳姝蓉醫師說明,由於每個關節的形狀都不一樣,置換的墊片與金屬植入物會模仿病人本來的關節,墊片的作用是替代軟骨的功能,金屬物的作用為固定墊片。術中會將耗損過度的軟骨磨掉,以切掉較少的骨頭為主,以期保留更多原本的骨頭,來降低提早下陷鬆脫之可能,接著在脛骨與距骨安裝金屬組件,並且將耐磨墊片置入。墊片會隨著時間、使用程度而有一定程度的損耗,大約10~20年就需要更換一次墊片,不過體重重、常搬重物、過度使用關節的人,有可能會加劇損耗墊片的程度,另外也建議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因為骨質密度不足的關係,此類型病人術後仍要多加保護踝關節,不適合做高衝擊的運動,像是快跑、跳躍。

    看更多: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有哪些?為什麼會罹病?牙周病患者當心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陳姝蓉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