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長不大的父母?家族治療師28年反思筆記 教你如何面對親情束縳

  • 2019/06/24 16:39
  •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述現代社會的親子關係、考試如何綁架家庭,原來面對親情可以如此驚悚。父母親以愛之名要求孩子的成績,愛的是孩子,還是自己(的面子),永遠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誠實的愛,而是矛盾、不一致的愛。早期家族治療研究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便是如此的模式—雙重束縳。

     

    示意圖/TVBS

     

    沒有長大的父母

    台灣家族治療研究創始者、家族治療實務與研究迄今28年的賈紅鶯分享,這1、2年督導工作接觸很多拒學個案,讓我思考拒學的孩子在拒什麼? 拒學有不同原因,但也有共通的模式。細看近日幾個拒學孩子的家庭動力:母親扛下親職教養壓力→父親責怪母親教養不力→母親責怪孩子→孩子拒學→父親只好閉嘴。原來,拒學是一場權力爭奪。

     

    孩子無力抗衡父母的權力控制時,唯一的武器是拒絕上學。處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凡事依賴父母,特別在亞洲華人家庭,很多孩子唯一的責任就是把書讀「好」。

     

    一位國小中年級前3名的績優生,到了高年級換導師,成績下滑到第10名就開始拒學,孩子說:「如果努力一年仍然回不去,我不想再當「好」學生了!」另一個國中念資優班、沒有考上高中資優班的拒學生說:「我不要再當哥哥的影子! 」原來她一直活在更優秀哥哥的壓力之下。

     

    這些從小優秀的資優生、績優生,在父母的高期待下,也變得對自己期望甚高,但是心中對父母是有憤怒的。親子關係變成學業成績分數的秤斤論兩,親情是有條件的愛。如果親情、師生關係剩下控制,孩子又怎麼不會學到控制—「問題」永遠可以證明大人們的無能!

     

    一位治療師問拒學的孩子:「當你把腳跨在窗台上,你是真的想去死? 還是想叫爸爸閉嘴? 」答案是後者。如果我們功利地對待孩子,孩子也學會功利地對待我們。

     

    在親密關係中,永遠沒有捷徑,越想經由控制得到,注定失去越多。很多父母的愛附帶很多期望,一旦孩子拒學,甚至死諫,大人只能乖乖繳械投降。我看過拒學生的媽媽在治療室裡無助地痛哭流涕,放下面子向孩子認錯,承認過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但是孩子說:「我不能原諒她,如果我原諒了,我過去的苦又算什麼? 」

     

    父母親能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挫折?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失敗,孩子自然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那麼,拒絕去上學、參賽,也永遠無所謂失敗了。

     

    為什麼父母的眼裡只有成績呢? 因為孩子的成績而失去了孩子,值得嗎? 這些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認為孩子屬於自己,想要藉著孩子扳回一成―其實他們不是父母,而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如果父母、老師可以允許孩子不一定要當好學生,允許孩子可以成為他自己,孩子怎麼會拒學?

     

    ◎ 本文摘自/《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賈紅鶯 著  
    ◎ 編輯/郭庚儒整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饒過自己,也放過別人!中年過後,3個良心建議「自律不自虐」

    你有自卑情結嗎?情感專家教你「化自卑為同理心」,4大最佳對策克服

    好想告訴爸媽:從今天起,你們是我的孩子

    為何爸媽說話總是誇大?別覺得他們難搞,背後「症頭」其實是…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