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病源全都出在腳底!每天5分鐘腳趾玩「剪刀、石頭、布」遠離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

  • 曾金月 整理
  • 2020/04/14 18:49
  • 一般人可能會這樣想「腳」不就只是一塊肥肥厚厚的東西支撐著身體嗎?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指出,在這一塊肥肥厚厚的腳掌中,包含了26塊骨頭、56個關節與118根肌腱,而且在頂多10平方公分大小的足踝關節面上,必須承受走路時2倍,跑步時6倍的身體重量,其在工學的精密度上,是人體其他器官難以匹敵的。

    延伸閱讀:走路老是扭到腳踝?專家教2招每天練100次 提升腳掌力

     

    精密的足部無法被機器取代

    即使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機器人仍無法完全模仿人類的雙足,頂多只能在平地上行走,如果碰到崎嶇不平的路面,還是只能依靠輪子。因為足骨是由26塊骨頭以極細密的方式排列,特別是第一蹠骨和第二蹠骨與附骨的關節讓人類腳掌更形穩定,才能夠進行吸收震動、自我調適與修補等許多精密的動作。

     

    更何況,當我們每跨出一步、踩在地上時,「腳」就會做紀錄,隨時調整、改變其模式,以因應走路、跑步或下次需要用到腳時的準備狀態。如果有某一區域受損,腳的步態自然會調整,避開受損區,等待其恢復,因此某些原住民的赤腳跑者,可以連續奔波數日追捕獵物,腳卻不會受傷,即是此理。

    延伸閱讀:拇趾外翻用矯正器有用嗎?醫師告訴你根本解決之道

     

    腳掌可感應地面而調整

    愈深入愈會發現:「腳」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器官,具有高度的人體工學智慧,腳掌可以感應地面做出調整,現代人卻只走在人工鋪平的路面上,這不就跟機器人沒兩樣了嗎?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

     

    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

     

    腳骨折儘早活動恢復才會好

    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

     

    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多久才會恢復?朱家宏的回答:「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

    延伸閱讀:路跑青年車禍險截肢 醫師這樣做花6小時救回他的腳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

     

    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

     

    每天花5分鐘腳趾操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

    ◆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

    ◆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

    ◆第三步:放鬆腳趾頭。

     

     

     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豈不太過浪費,也產生了廢用造成的文明病。

     

    遠離腳的文明病

    尤其現代都市人長期穿鞋走在平坦堅硬的地面上,腳掌內部,連帶腳趾的肌肉韌帶、肌腱都沒得到適當的鍛鍊,再加上肥胖等因素,現代文明的腳病,例如拇趾外翻、先天性扁平足、爪狀趾、足跟痛、跟腱炎等等,就更常見了。

    延伸閱讀:腳跟痛寸步難行…「足底筋膜炎」1招舒緩操 在家復健甩痛

     

    ◎ 本文摘自/《自己的腳痛自己救》朱家宏著

    ◎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足底筋膜炎不再來!7招足部運動伸展筋膜、強化肌力有效緩解足底刺痛

    腳底3面相竟是失智警訊!「新足部健康法」預防腦病變

    穿錯鞋小心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醫師:選鞋要這樣量才對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