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腫脹」小心猝死!醫師點出「靜脈栓塞」危險因子,肥胖小心!

  • 朱育嫻 報導
  • 2020/05/12 12:10
  • 下肢紫黑、腫脹積久不退,小心可能是靜脈栓塞!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文豪指出,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很難快速確診,又容易被輕忽,病程通常緩慢,且被診斷時,有20%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其危險因子有:肥胖、高齡、外傷或手術後等。

    延伸閱讀:張上淳:肥胖是新冠肺炎高危險因子!專家教6招減重不減免疫力

     

    「下肢靜脈栓塞」轉成「肺栓塞」,當心猝死風險

    文豪醫師表示,有部分病患幾經波折,找到心臟血管專家時,都已是拐著一雙嚴重腫脹、紫黑的腿,處於中度至重度的栓塞狀態。日前有一名58歲男性患者,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症與腎衰竭病史,右下肢腫脹數年,後來症狀加劇且皮膚漸成紫黑色且併發陣發性抽痛,口服抗凝血藥物近2年,血管攝影發現大量血栓造成右膝膕靜脈慢性完全阻塞,後來施予靜脈腔內導管溶栓術與氣球擴充術,該患者的腳才逐漸消腫,漸漸恢復支撐力。

     

    根據美國統計,20人當中會有1人在有生之年會罹患靜脈栓塞,其中約2/3人罹患下肢深部靜脈栓塞,1/3則罹患更為致命的肺栓塞,肺栓塞患者約30%在入院確診30天內死亡,而80%肺栓塞患者由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轉變而來。因此,提早治療下肢靜脈栓塞,避免病程進展至肺栓塞,也能降低猝死風險。

    延伸閱讀:手腳冰冷不單純!3種人慎防血管危機

     

    輕度栓塞患者,口服抗凝血藥物可改善或痊癒

    文豪醫師提到,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形成原因,包括血流緩慢、血管壁受損、易凝血狀態,危險因子有:手術、外傷、中風、年齡、肥胖、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診斷依靠醫師對臨床症狀、凝血功能與血栓相關因子檢查、靜脈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綜合評估,須和鬱血性心臟衰竭、周邊動脈疾病、蜂窩性組織炎、淋巴水腫、表淺靜脈曲張等做鑑別診斷。

     

    文豪醫師指出,下肢靜脈栓塞的治療目標,是減少血栓總量、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治療方法有口服抗凝血藥物、靜脈腔內治療、下腔靜脈濾網置放術、開放式取栓術等,多數輕度栓塞患者會自行痊癒,或經口服抗凝血藥物後獲得改善。

     

    另外,少數中至重度患者,因大量血栓或急性肢端缺血症狀,需緊急介入手術治療,術後10年內約1/3患者會復發,且1/3至1/2患者會遺留靜脈硬化、靜脈曲張或靜脈瓣閉鎖不全等慢性併發症。

    延伸閱讀:坐太久容易靜脈栓塞  除了起身運動,這樣轉動腳板也預防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老婦左腳腫脹一倍大,醫師察覺不單純!檢查驚見50公分靜脈血栓
    2成女性曾有靜脈曲張,放著不管沒關係?小心拖成血管大問題
    腳痠按摩竟致死? 醫師說有這些情形不能亂按摩
    5種水腫輕忽不得!醫師警告:別靠利尿劑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