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痛可能不是足底筋膜炎!1招辨別後天性扁平足

  • 郭庚儒 整理
  • 2020/09/07 16:38
  • 一名50多歲王太太,1年多前不小心扭到腳踝,發現長時間站立及步行時,腳底內側總會感到劇烈疼痛,接受半年的復健及足弓墊治療後,仍不見起色;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脛後肌肌腱失能,造成後天性扁平足。醫師建議,控制體重是預防脛後肌肌腱失能的不二法門。

     

    ▲患者左足後天性扁平足無法單腳墊腳尖站立。

     

    收治個案的成大醫院骨科部足踝關節科主治醫師柯伯彥指出,該病患影像檢查發現附生舟狀骨,經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以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並做了3個月的復健,終於減緩了久站久走的內足不適。

     

    柯伯彥表示,足弓型態是由足部骨骼楔形結構、骨骼間韌帶、足底筋膜來維持,但跨過踝關節的脛後肌肌腱,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可以想像成是吊橋的纜繩,藉由懸吊舟狀骨來幫忙維持足弓的型態;一旦脛後肌肌腱失能時,就會影響到足弓的型態,造成「後天性扁平足」,帶給患者久站久走的不適。

    延伸閱讀:長期膝蓋痛、腰背痛?小心「足弓塌陷」惹禍!1招揪出隱形扁平足

     

    3大脛後肌肌腱失能成因

    肥胖:肥胖會增加脛後肌肌腱的負荷。

    附舟狀骨:附舟狀骨為附生骨的一種,因軟骨在發育過程骨化時,沒有和相鄰的骨骼結構融合為一塊骨頭,若外傷引起舟狀骨不穩定,而影響脛後肌肌腱的附著張力,就會引起內足疼痛。

    老化:隨著年紀增長,脛後肌肌腱會因自癒能力降低,而引起功能不良。

     

    後天性扁平足4大治療

    柯伯彥說明,脛後肌肌腱失能造成的「後天性扁平足」,治療會依病程不同而有差異,依其嚴重程度不同為:

    延伸閱讀:腳痛、足底筋膜炎、膝痛?骨科醫1招「半圓拉筋法」改善

     

    第1級後天性扁平足

    脛後肌發炎,但足部還無扁平足變形,可考慮藥物、復健、足弓墊減壓、減重等方式;若治療效果不佳且有附舟狀骨,可考慮脛後肌肌腱腱鞘清創、附舟狀骨切除,以及肌腱和舟狀骨附著點再縫合。

     

    第2級後天性扁平足

    足部著地時扁平,但懸空時可看到足弓;此時為可動性扁平足,因脛後肌肌腱不但發炎且合併了肌腱無力,可考慮肌腱轉位及跟骨截骨矯正。

     

    第3級後天性扁平足

    足部即使懸空也是扁平,此時為不可動性扁平足,需依不同變形程度,選擇肌腱轉位、外側及後側過緊肌腱延長、跟骨截骨矯正等,甚至須配合部分關節融合手術。

     

    第4級後天性扁平足

    不可動性扁平足合併退化性關節炎,此時只能破壞已變形的關節,執行距下關節、距骨舟狀骨關節、跟骨立方骨關節的3關節融合術,回復中足及後足關節正確的相對位置,以幫助病患可以改善疼痛、能夠輕鬆行走。

     

    不過,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關節要完全融合;但遺憾的是。術後關節融合度通常較低,手術效果不佳,且為了確保關節的融合,還需要長時間使用輔具保護,及後續下肢肌力及行走的復建。

     

    1招辦別後天性扁平足

    柯伯彥提醒,原本有足弓的腳,若肉眼能看出足弓塌陷的變化、雙足足弓不對稱,因後天性扁平足通常發生在單隻腳,鮮少兩側都發生,還常合併有內足疼痛,一定要提高警覺,趁早確定足踝問題病因,才能及早治療,並預防疾病的惡化。

    延伸閱讀:膝關節痛與腳底有關?1招檢測扁平足 足弓塌陷全身關節都糟殃

     

    ◎ 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你是哪一「足」?觀察鞋底,腳部健康問題立現!
    穿錯鞋小心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醫師:選鞋要這樣量才對
    腳痛讓你寸步難行?觀察疼痛位置,專家告訴你哪些習慣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