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多久會變癌?大腸癌篩檢這樣做 發生率降低90%!

  • 王家瑜 報導
  • 2020/11/30 11:48
  • 近來不少名人因大腸癌病逝,包括不孕症權威陳信孚醫師、前職棒選手陳逸松等,不禁令人感嘆痛失英才。大腸癌雖為國人發生率第一名,但並非癌症死因第一位,顯見只要及早發現,都有很大機會可治癒。

     

    50歲以上男性好發大腸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感嘆,兩位皆是50歲以上男性,也就是大腸癌好發族群,如果能早點定期安排大腸癌篩檢,或許就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減少大腸癌死亡風險。

    延伸閱讀:大腸直腸癌一定會腹痛、拉肚子嗎?醫師警告:4種情況無明顯症狀

     

    為什麼醫師總是呼籲「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原因在於大腸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成,從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5到10年的時間。梁程超強調,只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想要早期發現大腸癌病灶其實並不難。

     

    大腸癌篩檢這樣做 降低90%發生率

    政府目前補助50到64歲民眾,每2年一次可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狀,應接受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診斷,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早期病灶(腺瘤性息肉),可直接做切除,切除後可降低高達90%大腸癌的發生。

     

    梁程超表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異常而發現的大腸癌,大部分都是屬於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治癒率也比較高。根據歐美國家經驗也有類似的結論:每1到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到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延伸閱讀:糞便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加6成4

     

    大腸癌篩檢不是一勞永逸

    因此他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或是安排大腸鏡檢查;若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者,建議可提前到40歲開始安排大腸鏡檢查。

    延伸閱讀:愛吃路邊攤、看午夜場 當心大腸瘜肉找上門

     

    近年來外在環境改變、飲食習慣西化,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年輕患者比例也漸增。梁程超呼籲,大腸篩檢並非做一次就可終生免除風險,仍需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大腸癌早期病灶,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相關文章
    解密大腸鏡10問:有併發症嗎?無痛大腸鏡較危險?該做哪些準備?
    台大不孕症權威癌逝!1張表搞懂大腸癌症狀 最常見「下腹痛」別輕忽
    他血便以為是痔瘡發作竟是晚期大腸癌!醫師1招分辨痔瘡、大腸癌
    為何會解綠色大便?家醫科醫師許書華教你看懂糞便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