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應該吃糊爛的東西?你了解爸媽嗎?照顧長者5迷思 走路慢小心藏病

  • 朱育嫻 整理
  • 2020/12/04 14:56
  • 老爸、老媽走路變慢,或是說話要拉高音量,很多人都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事實上,這些所謂「正常」象徵,背後卻代表許多健康意涵。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正確提供銀髮族需要的照顧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但是照顧長者的迷思卻不少,以下列出5大迷思。

    延伸閱讀:小燕姐現身《愛記》籲關懷父母親!「性格改變」恐是失智症

     

    迷思1「長者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

    事實上,長者走路愈來愈慢,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國外新近研究發現,這有可能是因為營養不夠、運動不足,所引發的「肌少症」,即使是健康老人。不一定是曾經中風的病人,一樣可能會發生肌肉萎縮,雙腿沒力氣的情況。

     

    一般來說,老年人每秒鐘走0.8公尺屬於健康狀態,若走路速度變慢,代表可能因糖尿病、高血壓,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導致長者的活動力下降,應該到醫院就診尋求治療。

    延伸閱讀:毛巾扭不乾、走路越來越慢?罹患肌少症易早死 糖尿病、心臟病也跟著來

     

    迷思2:「跟長者講話要拉高聲調。」

    不少人以為在長者耳朵旁放聲大喊,就能夠讓耳背現象愈來愈嚴重的長者聽得清楚,但拉高聲調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因為長者聽力不佳主要是高頻聲音聽不見,聲調拉高,音頻反而變高、更聽不清楚。跟長者談話時,聲音可以大聲,但應該用低音、放慢速度的方式說話,搭配嘴型的使用,才能讓長者聽得清楚。

     

    迷思3:「人老了就睡不好。」

    但長者不是睡不好,而是睡覺時間會提早了,因為早睡,自然早起,而不是睡不好或失眠。

     

    迷思4:「以為長者要常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

    但通常煮爛的食物缺乏色、香、味,反而令人降低食慾,長期以往容易造成長者營養不良。因此在準備長者的食物時,若是不好咀嚼的肉類,可以準備蒸蛋、絞肉等變化,但若牙齒掉了,應做假牙,維持正常的咀嚼功能。

     

    迷思5:「以為年紀大、骨頭會不好。」

    許多子女會買葡萄糖胺為父母「固筋骨」。然而,根據研究顯示,葡萄糖胺不能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只能幫助修補退化性關節軟骨,且有吃跟沒吃的效果差異有限。若是要預防骨質疏鬆,建議應常曬太陽、多做運動、補充高鈣食物。

    延伸閱讀:全台骨質危機解密地圖公布!8成國人骨質不合格 北部人比南部人更差

     

    一個人的行走能力或步態,能夠顯現長者目前健康的狀態。國內外不少研究都發現,走路方式的變化,很有可能是健康亮起紅燈的徵兆,為人子女不得不慎。

     

    ◎ 撰文/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謝湘宜
    ◎ 本文摘自/阮綜合醫院院刊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相關文章
    冬季殺手「肺炎」!老人如何防肺炎?醫師建議「運動處方」增加心肌力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養生名醫曝「2個關鍵」有效預防腦退化
    感冒吃「加強錠」更快好?藥師警告「副作用」,高血壓等3種人要小心
    1成老人有吞食障礙!吃藥喝水時「這個動作」很危險 當心嗆咳致命